語言: 中文  |  Eng
主頁 了解我們 醫生列表 新加入醫生 加入評論 聯絡我們
醫生姓名 地區 執業類別 性別 註冊專科
輸入全部或部份的醫生姓名爲最熱門 爲次熱門
大廈名稱 診症時間 診症日子 收費 關鍵字搜尋
新設備精準調控電刺激 治柏金遜症更見效
 

新設備精準調控電刺激 治柏金遜症更見效

柏金遜症是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據統計每800人便有1人患上此症,有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指,柏金遜症沒法根治,但可透過服藥和接受手術控制病情。其中,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可透過植入電極和刺激器,再發出電脈衝調節腦神經訊號,近年研發的新一代腦部監測設備,更可助醫生了解患者的實時腦電波數據等,精準調控腦電刺激量及用藥量,以達致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潘德立解釋,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源於腦幹內的「黑質」退化,使神經細胞逐漸分解或死亡,腦部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而多巴胺水平降低,將使腦部活動異常、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損,影響患者活動能力。此症一般在60歲或之後發病,惟約1成人早於40歲前發病。

深腦電刺激手術 3公院可進行

潘指,患者初期手腳會持續或間歇不受控震顫、面部缺乏表情等,中後期則會容易失去平衡、說話不清、吞嚥困難等,但此症沒法根治,只可透過治療控制及紓緩病情。初期患者可透過服藥控制病情,惟藥效會隨時間減弱,症狀或重現,患者甚至會完全無法行動。若藥物無法控制症狀,患者可接受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無法接受開放式手術者則可進行伽瑪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惟所需治療時間因人而異,且可對部分腦部結構造成永久傷害。

潘解釋,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是將電極植入預定深層腦部位置、把電極接上電綫,並連接置於鎖骨下的刺激器,再發出電脈衝調節腦神經訊號。接受此手術的患者須為75歲以下、發病逾5年、對一綫治療藥物左旋多巴治療有反應,惟藥效反應時好時壞、有明顯運動障礙、難以控制的震顫,及無法承受再多用藥劑量。他們亦須通過運動障礙團隊包括神經內外科的嚴謹評估,接受腦部磁力共振掃描等。

他續說,本港於1997年引入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現由醫管局提供資助於3間大型公院進行。除了柏金遜症,肌張力障礙、癲癇患者等均是常見接受此手術的患者。

患者術後震顫減 可用枴杖行路

70歲柏金遜症患者陳先生(化名),51歲起發病,右身肢體僵硬,用藥時會有不自主動作,但去年接受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並配以新監測設備,成功減少運動障礙和震顫情況,並可用枴杖行路。

新設備去年引入 約30人已受惠

另外,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陳曉暉稱,醫學界近年研發可實時監測腦部局部場電位(LFP)訊號的新一代設備,而LFP可反映大型神經元振盪及活動。醫生能在病人覆診時,透過連接至新系統的平板電腦,查看患者的實時腦電波數據、病發時的運動徵狀等,精準調控腦電刺激量及用藥量,以達致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陳指,患者會獲發連接至系統的手機,以便記錄與運動和服藥相關的電子日誌,例如在某時段曾跌倒等。另可按醫生指引適時調校腦電刺激量和用藥量,以改善運動徵狀和減少噁心、嘔吐和肚瀉等副作用。

本港至今已進行約400至500宗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新監測設備自去年引入以來,亦已有約20至30人受惠。

 

潘德立醫生 DR. POON TAK LAP

陳曉暉醫生 DR. CHAN HIU FAI

資料來源:晴報 06-01-2023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以上資料不是醫療意見,只供參考 / 資料來源 : E-Daifu.com

雙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雙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身體不適請即睇醫生,切勿延誤治療。 如資料有誤本網站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關閉

   關閉

WhatsApp 號碼:5548-8918

關閉

E-Daifu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