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勤做家務 腱鞘囊腫來襲
手腕、關節位冒起如「波波」的瘤狀物體,或是患上腱鞘囊腫。有風濕科專科醫生指,此症常見於30、40歲女士,多與勞損相關;長者則易因退化致遠端指間關節如「生水泡」腫脹。受疫情影響,巿民多了留家煮飯、做家務,有醫生指近期求診者多兩成,並提醒腱鞘囊腫一般是良性,但易與脂肪瘤、痛風石、類風濕關節炎,甚至是癌症混淆,若「波波」極速變大,或有紅腫痛熱症狀,應盡快求醫。
腱鞘囊腫原來相當普遍,風濕科專科醫生余嘉龍表示,腱鞘囊腫成因與勞損和退化相關,年輕患者易因做重複動作,例如操練樂器等,引致關節勞損,「當肌腱在腱鞘過於頻繁滑動,積聚的潤滑液體會慢慢如氣球般脹起,形成囊腫。」另外,受傷或免疫系統病引起的發炎,亦可能誘發。
重複動作致勞損 手腳長出「波波」
余醫生說,年輕患者的腱鞘囊腫,7成出現在手腕背側、手腕掌側,或掌關節和腳等部位,多數不痛不癢。但若囊腫過大,可能卡住關節活動,令動作受阻,亦可能壓着神經綫,因而引起痹痛,嚴重者或會令神經功能永久受損。
他說:「曾有患者因手腕上長出『大波波』,令寫字也有困難;也有患者因為『波波』長在腳背,因而行得不快。」而近期因為疫情關係,不少巿民為「儲糧」而採購大量食物及日用品,因而多了提重物、煮飯及清潔家居,令關節更易勞損,有腱鞘囊腫問題者亦多了兩成。
只要多休息 一半患者可自然痊癒
至於年長患者,則多數因關節退化,而令遠端指間關節(即手指最尾一節)如「生水泡」般腫脹,多數伴隨骨刺出現。
治療方面,余醫生指一般只要多休息,減少同一位置做太多重複動作,有一半患者可自然痊癒。若患者出現紅腫痛熱等發炎徵狀,醫生亦會按情況處方消炎藥,「浸熱水、按摩、戴護腕帶也有紓緩作用。」若未能自行消退,醫生一般會用針筒「抽水」,有發炎者會注射類固醇;情況如無改善,方會考慮手術切除。
余醫生補充,大部分腱鞘囊腫都不會轉變為惡性腫瘤,但要留意其表徵易與脂肪瘤、痛風石、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甚至是癌症混淆:「若發現囊腫極速變大,或有紅腫痛熱等發炎徵狀,要盡快求醫,配合超聲波檢查能輕易識別是否腱鞘囊腫。」他指,超聲波可識別肉眼難見的「波波」,超聲波影像中的腱鞘囊腫多呈「單色」,與癌症的「混雜顏色」迥異。
余嘉龍醫生 DR. YU KA LUNG CARREL
資料來源:晴報 16-10-2020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