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壓力大 腸易激綜合症年輕化
由壓力或焦慮引發的腸易激綜合症,以往多是在女性患者身上出現,但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何佳鈿醫生表示,近年愈來愈多年輕一輩求診,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學業壓力太大,年紀最少的是16歲的中學生,何醫生提醒家長別給予太大壓力學生,建議多做運動可保持心境開朗,有助減壓,同時更可促進腸臟蠕動。
腸易激綜合症近年成為港人常見的都市病之一,有統計顯示,本港約7%人有腸易激綜合症,女性患者比較男性多。當中很多患者,在確診前,不認識腸易激綜合症。何醫生指,「香港人患腸胃病很普遍,如肚痛、肚瀉、便秘等,但一般都是短期性,很快便會痊癒。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指腸道痛覺神經敏感,比一般人容易感到痛楚,腸臟蠕動得快便會肚瀉、蠕動得慢便會便秘,徵狀重複持續性發生,而且可維持三個月或以上。腸易激綜合症,分為4類,第一類是(便秘型)、第二類是(腹瀉型)、第三類是混合型(交替性腹瀉及便秘發作)和第四類無法分類。
情緒緊張易患腸易激
何醫生指,「看過的個案當中,最年輕的是16歲的中學生,因測驗考試太緊張,而患上腸易激綜合症。家長透露孩子大便習慣約3-5天,父母為了紓緩孩子的便秘問題,曾自行購買瀉藥、排毒丸及看過很多醫生,但病情反覆。來看我時,情況已轉差,約1星期才能排便。經檢查後,證實患上結腸黑病變,但因適合他的藥物郤不宜18歲以下服用,只可以選擇其他藥物。」何醫生提醒,腸易激綜合症是一個身心病,心理影響身體反映出來的徵狀,調節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籲家長別給太大壓力自己和孩子。何醫生又發現很多個案患者面對腸胃不適時,都自行服成藥,以為只是一般腸胃病,由於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經常「絞肚痛」及腹瀉,往往令患者擔心長途車,突然肚痛無廁所的心理,因而不敢外出,影響社交及生活,建議如有久瀉不停或便秘的情況,應及早看醫生,避免病情惡化。」
運動 飲食 藥物三管齊下 控制病情
「如遇上懷疑個案,先接受檢查,如大便化驗及大腸內窺鏡檢查等,排除是腸炎,大腸癌等的可能,有助醫生診斷患者是否患有腸易激綜合症。當確診患上腸易激綜合症,治療方面主要分三方面,第一是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第二是紓緩壓力,第三是藥物治療。飲食及生活習慣方面,宜少食多餐、避免吃得太飽,同時避免進食高發醇性碳水化合物,包括蘋果、洋葱、西瓜、豆類、奶及奶酪等,可減輕對腸胃刺激。另外,多做運動對腸臟蠕動也有很大幫助。此外,醫生會因應患者病情處方調節腸道藥物,例如腹瀉型病人可用解痙藥,益生菌等去紓緩病徵;便秘型則可用纖維補充劑、軟便劑、通便劑等去促進排便,但容易產生依賴,有些瀉藥更會造成結腸黑變病。而新一代的藥物包括鳥苷酸環狀酶活化劑(GC-C),可減輕痛感及腹脹,增加腸道分泌,促進排便。另外,有需要醫生也會處方抗焦慮藥、抗抑鬱藥等。」
何佳鈿醫生 DR. HO KAI TIN
資料來源:晴報 29-11-2018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 / 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