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擁樂健精神3 焦慮症根源
焦慮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情緒問題,年紀小如孩童也不可幸免,而且由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未成熟,無法自行理解及調適遇到的問題,故反而更易出現各種焦慮徵狀,如果情況較嚴重,甚至可以影響生活、學習及將來成長,形成長遠的潛在風險。因此,家長若遇到幼兒易有不尋常的哭鬧時,應留意是否有需要盡早求診,排除是焦慮症引起的可能。
不安環境令病況惡化
針對兒童焦慮症問題,患者大多數以女童較常見,尤其以踏進小學或轉換學習環境的學童,更易發生這問題。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指出,兒童焦慮症患者由於對陌生環境過度敏感及害怕,因此易產生不安感,繼而會以哭鬧方式表達不安情緒。其次,患者較易對他人的建議視為批評,如與老師、同學對話閒談,也很易過度擔心自己成為被嘲笑的對象。患者長期處於緊張及焦慮狀態,並產生不合理或過分的害怕和憂慮,於正常人眼中,患者所謂的擔心,有別於一般人合理性的擔心及害怕某些人或事,這些常人覺得「杞人憂天」的事,往往可嚴重影響病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質素。
「正因為患者會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顯得過分焦慮,故此不但學習時專注力較易減弱,甚至會有拒絕上學的情況,令學業及人際社交關係也一併受到嚴重影響。除在學校環境外,病童在家中或日常生活時,也無可避免地會有焦慮、煩躁、睡眠欠佳、食欲不振、頭痛,甚至尿頻等徵狀,尤其是年幼病童很多時都需要父母陪伴下,才可入睡。」丁醫生稱。
神經傳遞物質異常
據醫學上研究所得,兒童焦慮症的成因需要從先天及後天因素兩大方向查找,主要涉及遺傳和環境影響。丁醫生指出,某些基因異常人士,天生本身就較平常人容易感到焦慮,而嚴重至已患上焦慮症的病人,臨H研究證實,他們腦部多個區域的活動情況均異於常人。「有一些焦慮症個案患者,有可能是因為神經傳遞物質異常而引致,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患者童年時曾有身、心靈受創經歷,以至成長的環境又缺乏應對困難技巧的經驗及鍛煉,均會增加他們引發焦慮症的風險。」丁醫生解釋。
環境突變容易誘發
面對壓力時,各人的情緒反應和處理方式都有所不同,思想較為負面或人際技巧、關係較差的孩童,一般都更易患上焦慮症。丁醫生強調,其中有一個很常見的情況,就是環境的突變,例如父母離異、遷居、轉校、增添弟妹、有親友離世等等情況,都是令到兒童增加出現焦慮情緒風險,甚至形成焦慮症的一大因素。
至於成人特別是父母雙方的態度和反應,例如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或者家長、長輩對小朋友的期望過高,最常見是給以沉重的學習重擔,渴望子女成才等,均易令孩子對人生感到壓力沉重,初時可能會先出現輕微的身、心症狀,例如容易緊張而致輕度腸胃不適及常有如廁的需要,以及沒有食欲等。當情況嚴重時或會達到極度焦慮情況,甚至惡化成抑鬱症,產生輕生念頭。抑鬱症是一種可影響情緒、生理、思想、人際關係及日常生活的病患。
集體活動減少緊張
要治療兒童焦慮症,除了較嚴重的患者可通過服用抗焦慮藥物,以減輕病情外,想徹底改善問題,還是需要進行心理治療、行為調適,以至從解決問題成因入手。治療時必須先清楚患者產生焦慮的原因,繼而取得他們的信任及合作。其次,要幫助患者認識這些成因與發病的互為關係,逐漸引導他們克服焦慮感覺。
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勵患者多參加集體活動,有助消除緊張心理,以及適當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從而養成正面積極的性格、人生觀。如果是屬於外在環境因素,就需要即時讓其遠離增加病發風險的源頭,例如充斥負面情緒及壓力的學習環境。
早求診可妥善受控
要整體改善病童的焦慮情緒,不可純粹只靠孩子自己接受心理和行為治療,也需要家長及老師全方位配合,例如家長不應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包括學業成績,以至課餘的興趣培訓,父母所提出的要求,應與孩子本身的年齡、智能水平成正比,亦要合乎他們的興趣,千萬別過度苛求,更要避免常把孩子與同儕之間作無謂的比較。
丁醫生說:「至於病童的師長也應注意不要讓其學習負擔過重,同時應有耐性地處理病童容易哭鬧的問題,以防導致惡性循環。另應有技巧地引導其他同學,學習體諒病童,避免同學對病童因誤解而造成欺凌、排擠的情況。焦慮症患者只要及早求診,以適當的藥物、心理、行為治療,配合家長、老師的體諒和鼓勵,不少兒童焦慮症患者,病情都可妥善受控,將生活所受的影響減至最少。」
丁錫全醫生 DR. TING SIK CHUEN
資料來源:頭條日報 09-10-2017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 / 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