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年輕發病個案 專家籲正視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是老人專有疾病﹖柏金遜症是絕症﹖它與老年癡呆症有何分別﹖這些都是一般人對柏金遜症的印象及疑惑。今日請來腦科專家剖析此症,澄清一般人對這疾病的誤解。柏金遜症為患者及家人帶來沉重壓力和負擔,但其實只要患者學懂與疾病「相處」的技巧,在藥物、手術輔助及親友支持下,同樣可擁有愉快及豐盛的人生。
腦部組織退化致病
手震、肌肉僵硬、步履不穩、書寫困難,是老人常見的自然衰老現象,但亦可能是患上柏金遜症的初期徵狀。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方頌恩指出,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乃由於腦幹內名為「黑質體」組織出現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到損壞,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他指出,柏金遜症並非一種突發性的疾病,病情會慢慢惡化,「病情轉差速度因人而異,有患者在三至四年內惡化至活動困難,亦有患者轉差過程長達十多年。」
當病情轉差時,病徵會由一邊身發展至兩側、步行時腳部不能提起,甚至失去平衡力,容易跌倒﹔患者會習慣以急促「碎步」走路,起步及轉彎時感到特別困難。當病情進一步惡化,患者在藥力失效時會完全失去活動能力,甚至說話不清、吞嚥困難,此外,藥力失效的時間逐漸增長、藥力見效時亦有可能出現不自主動作、失去自我照顧能力,並可能有幻覺或妄想等精神錯亂徵狀。
柏金遜症不會直接致命,但由於患者逐漸失去走路及吞嚥能力,患者有可能因步履不穩跌倒而受傷,或因吞食嗆喉而引致肺炎,因而有機會危害性命。故此,患者及家人應小心處理日常生活各項細節,避免發生意外。
電流刺激治療法
現時醫學上,仍未確定哪種方法可有效延緩柏金遜症病情惡化,亦沒有根治方法,但方醫生強調,柏金遜症並非絕症,患者可依靠藥物紓緩病徵,維持活動能力。早期柏金遜症患者若病徵不致影響生活,未必要服用藥物來提升活動能力﹔但當徵狀逐漸惡化致影響日常起居,患者便要服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或左施多巴,如心寧美及美多巴等藥物,以抑制病徵,讓病人重拾活動能力。「病人用藥初期,需定時覆診,醫生會因應患者對藥物的反應而調校合適分量,直至調校至適用量,病人便可減少覆診次數。」
除了藥物治療外,近年本港引進了一種嶄新的手術治療方法,名為深層腦部刺激手術。方醫生指出,這種手術是把電極植入預定的腦組織內,再透過電連接到植入肩膊位置的刺激器,這種刺激器和心臟起搏器相似,作用是釋放電流,刺激腦部組織,令病人回復活動能力。「這手術要在病人頭頂鑽開幾個小洞,然後以幼針定位,定位過程十分重要,只差一毫米已可大大影響手術效果,若能夠準確刺激腦部組織,病人的活力能力便可大幅提升。」
方醫生表示,手術過程中病人要處於清醒狀態,「當醫生進行定位時,病人於清醒下能作出反應,讓醫生更準確定位。」手術過程中,有可能發生出血及感染等手術常見風險。至於手術後的副作用,方醫生稱,暫時未有發現有嚴重副作用,只是由於刺激器須植入病人體內,患者可能在初期感到不適或不習慣﹔而刺激器亦要於運作數年後更換電池。
病例闡釋
四十歲患者 手術後重過新生
在方醫生接觸的柏金遜症患者中,部分於中年時已經發病,病情更惡化至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以下由方醫生闡釋一名四十多歲的柏金遜患者,經治療後回復正常生活的歷程。
陳先生原為職業司機,大約於四年前,發現自己出現手震及步行緩慢等徵狀,求診後證實患上柏金遜症。方醫生替其處方紓緩病徵的藥物,以求重過正常生活。可惜,陳先生的病情急促轉差,在證實患病後四年已無法如常工作,而且即使服用很高分量的藥物(每日用藥五次),亦只能維持約六成活動能力,病情最嚴重時,每天有一半時間要臥,不能自行活動。
其後,陳先生決定接受深層腦部刺激器手術,完成手術後,回復了活動能力,可以如常地上班並過正常生活,服藥量亦降至每日三次。方醫生解釋,此個案可說是個成功例子,他說﹕「這手術費用昂貴,單單一個刺激器已價值十多萬元,但卻可成功幫助病人重過正常生活,我相信是值得的。」
方頌恩醫生 DR. FONG CHUNG YAN, GARDIAN
資料來源:頭條日報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