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E-Daifu

最新文章

Eng  
夏至2024|夏至養生飲食指南:吹冷氣多皮膚差?五款食物保嫩滑肌膚
滑鼠手初期手指麻痹刺痛 高危族: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 認識腕管綜合徵
胰臟癌影響消化易致營養不足 體力不夠難應付
無端端「爆肺」?
談痛說情:強忍痛症加劇失眠 惡性循環
 無端端「爆肺」?

無端端「爆肺」?

不時聽聞「爆肺」事件發生,甚至有人更曾經五度「爆肺」,相當嚇人!其實「爆肺」的正確學名是氣胸,是用來形容空氣積存於胸腔膜並壓住肺部,導致肺部塌陷的狀況,如果處理不善,有機會增加復發風險。有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指出,隨著醫學發展,近年有不同的處理及配合治療方案可以減少氣胸復發,並幫助患者重返日常生活。

港怡醫院心胸肺外科名譽顧問醫生司徒達麟指,氣胸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氣胸通常發生在高高瘦瘦的年輕人,尤其是18至30歲之間的男性身上。其他人士,如遭受外傷或患有肺部疾病如肺炎、肺氣腫的人士,也可能出現繼發性氣胸。

「肺部就像一個充滿空氣的大氣球,並貼著肋骨裡面的胸壁、橫隔膜等,一般情況下兩者間是沒有空隙的。而原發性氣胸是指沒有明確外部原因的氣胸情況,它通常發生在肺部表面的薄弱區域,例如肺頂位置出現一些氣泡,就像皮膚上出現水泡一樣。這些氣泡非常脆弱,一旦破裂,空氣就會進入胸腔,引起氣胸。」

突然氣喘 有胸口痛 小心可能氣胸作怪

氣胸的徵狀主要包括氣喘和疼痛,司徒達麟醫生解釋,呼吸時,人體依靠胸壁和橫隔膜使肺部擴張和收縮,一旦發生氣胸,肺部和胸壁之間有「空氣」,便不能直接帶動肺部活動,繼而使肺部運動效率降低,導致呼吸困難。而疼痛則是由於肺部膨脹運動的增加,刺激肺內的感覺神經末梢,尤其在深呼吸時更加明顯。如果未及時接受治療,氣胸可能引起一些併發症或後果,例如同時發生在兩側肺的氣胸可能導致生命危險,而擠壓性氣胸可能阻塞血液循環,造成心臟無法正常運作。

傳統上,最方便快捷的治療方法是通過插針或在胸口開小口放置膠管去排氣,但單純通過排氣的處理,未必可以預防復發。司徒達麟醫生說:「過去認為只有約三成的病人會復發,但根據長期的跟進數據顯示,如果未有妥善處理,復發率可能超過五成。」不過,只要在排氣手術後再接受胸膜黏連術,便能幫助預防氣胸復發。

單孔胸腔鏡進行胸膜黏連 創傷性更低

司徒達麟醫生表示,胸膜黏連術旨在通過黏結肺與胸膜之間的腔隙,從而防止肺部再次塌陷。醫生會先排出胸膜內的空氣後再進行手術,利用注入化學物質或放置刺激性物質,刺激肺部和胸膜之間的組織引發炎症反應,促使它們黏合在一起。「傳統的胸膜黏連術通常需要採用開胸手術。近年已可透過微創方法,例如單孔胸腔鏡手術去處理,大大減少手術創傷和康復時間。」

故名思義,單孔胸腔鏡手術只有一個傷口,過程中更可直接在排氣的胸腔引流管傷口進行手術,毋須額外增加傷口,所以更微創、創傷性更低。而為了進一步預防復發,司徒達麟醫生指,醫生更會配合「快速康復模式」(ERAS),助患者盡早重返日常生活。

一系列綜合計劃 加速康復及預防復發

「快速康復模式」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涵蓋了許多項目,包括手術前、中、後的管理,例如在手術前先處方止痛藥物或麻醉,減低神經的痛楚反應;手術後亦可透過胸腔電子引流保持穩定的負壓,協助肺部癒合和引流,而引流時間通常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但一般在一兩天內可以拔除。司徒達麟醫生表示,胸腔電子引流能有效監察患者的肺部康復情況,例如有沒有漏氣、膨脹程度等,可以確保手術的質素;而臨床數據亦顯示,有接受負壓治療的患者,肺部的黏結比較穩。

司徒醫生強調,整個治療的目的是減低患者復發的風險,並幫助患者重返日常生活,建議患者除了手術後一個月內暫停進行劇烈運動或乘搭飛機,以免影響肺部的黏結外,往後的日子均可繼續一切正常的生活習慣。

 

司徒達麟醫生 DR. ALAN D. L. SIHOE

資料來源:晴報 05-06-2024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雙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雙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身體不適請即睇醫生,切勿延誤治療。 如資料有誤本網站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