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中文  |  Eng
Home About Us Doctors List New Join Doctor Comment Contact Us
Doctor's Name District Category Gender Speciality
Full Name or SurnameHot Second Hot
Building Name Time Slot Date Fee Range Keyword Search
To
無端端「爆肺」?
 

無端端「爆肺」?

不時聽聞「爆肺」事件發生,甚至有人更曾經五度「爆肺」,相當嚇人!其實「爆肺」的正確學名是氣胸,是用來形容空氣積存於胸腔膜並壓住肺部,導致肺部塌陷的狀況,如果處理不善,有機會增加復發風險。有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指出,隨著醫學發展,近年有不同的處理及配合治療方案可以減少氣胸復發,並幫助患者重返日常生活。

港怡醫院心胸肺外科名譽顧問醫生司徒達麟指,氣胸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氣胸通常發生在高高瘦瘦的年輕人,尤其是18至30歲之間的男性身上。其他人士,如遭受外傷或患有肺部疾病如肺炎、肺氣腫的人士,也可能出現繼發性氣胸。

「肺部就像一個充滿空氣的大氣球,並貼著肋骨裡面的胸壁、橫隔膜等,一般情況下兩者間是沒有空隙的。而原發性氣胸是指沒有明確外部原因的氣胸情況,它通常發生在肺部表面的薄弱區域,例如肺頂位置出現一些氣泡,就像皮膚上出現水泡一樣。這些氣泡非常脆弱,一旦破裂,空氣就會進入胸腔,引起氣胸。」

突然氣喘 有胸口痛 小心可能氣胸作怪

氣胸的徵狀主要包括氣喘和疼痛,司徒達麟醫生解釋,呼吸時,人體依靠胸壁和橫隔膜使肺部擴張和收縮,一旦發生氣胸,肺部和胸壁之間有「空氣」,便不能直接帶動肺部活動,繼而使肺部運動效率降低,導致呼吸困難。而疼痛則是由於肺部膨脹運動的增加,刺激肺內的感覺神經末梢,尤其在深呼吸時更加明顯。如果未及時接受治療,氣胸可能引起一些併發症或後果,例如同時發生在兩側肺的氣胸可能導致生命危險,而擠壓性氣胸可能阻塞血液循環,造成心臟無法正常運作。

傳統上,最方便快捷的治療方法是通過插針或在胸口開小口放置膠管去排氣,但單純通過排氣的處理,未必可以預防復發。司徒達麟醫生說:「過去認為只有約三成的病人會復發,但根據長期的跟進數據顯示,如果未有妥善處理,復發率可能超過五成。」不過,只要在排氣手術後再接受胸膜黏連術,便能幫助預防氣胸復發。

單孔胸腔鏡進行胸膜黏連 創傷性更低

司徒達麟醫生表示,胸膜黏連術旨在通過黏結肺與胸膜之間的腔隙,從而防止肺部再次塌陷。醫生會先排出胸膜內的空氣後再進行手術,利用注入化學物質或放置刺激性物質,刺激肺部和胸膜之間的組織引發炎症反應,促使它們黏合在一起。「傳統的胸膜黏連術通常需要採用開胸手術。近年已可透過微創方法,例如單孔胸腔鏡手術去處理,大大減少手術創傷和康復時間。」

故名思義,單孔胸腔鏡手術只有一個傷口,過程中更可直接在排氣的胸腔引流管傷口進行手術,毋須額外增加傷口,所以更微創、創傷性更低。而為了進一步預防復發,司徒達麟醫生指,醫生更會配合「快速康復模式」(ERAS),助患者盡早重返日常生活。

一系列綜合計劃 加速康復及預防復發

「快速康復模式」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涵蓋了許多項目,包括手術前、中、後的管理,例如在手術前先處方止痛藥物或麻醉,減低神經的痛楚反應;手術後亦可透過胸腔電子引流保持穩定的負壓,協助肺部癒合和引流,而引流時間通常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但一般在一兩天內可以拔除。司徒達麟醫生表示,胸腔電子引流能有效監察患者的肺部康復情況,例如有沒有漏氣、膨脹程度等,可以確保手術的質素;而臨床數據亦顯示,有接受負壓治療的患者,肺部的黏結比較穩。

司徒醫生強調,整個治療的目的是減低患者復發的風險,並幫助患者重返日常生活,建議患者除了手術後一個月內暫停進行劇烈運動或乘搭飛機,以免影響肺部的黏結外,往後的日子均可繼續一切正常的生活習慣。

 

司徒達麟醫生 DR. ALAN D. L. SIHOE

資料來源:晴報 05-06-2024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The above information is not medical advice, for reference only / from : E-Daifu.com

This Site Does Not Provide Medical Advice
The contents of the articles from E-daifu Site are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The Content is not intended to be a substitute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diagnosis, or treatment. Always seek the advice of your physician or other qualified health provider with any questions you may have regarding a medical condition. Never disregard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or delay in seeking it because of something you have read on the E-daifu!This website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providers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Close

   Close

WhatsApp Number:5548-8918

Close

E-Daifu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