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中文  |  Eng
Home About Us Doctors List New Join Doctor Comment Contact Us
Doctor's Name District Category Gender Speciality
Full Name or SurnameHot Second Hot
Building Name Time Slot Date Fee Range Keyword Search
To
【關注多發性硬化症】徵狀千變萬化及早治療減低不適及殘障風險
 

【關注多發性硬化症】徵狀千變萬化及早治療減低不適及殘障風險

每年5月30日是「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是腦神經科疾病的一種,在香港並不常見,加上它的病徵跟其他疾病相似,故不容易被診斷。腦科疾病如中風或認知障礙症多數發生在長者身上,惟多發性硬化症的病發年齡一般介乎20至40歲。由於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身神經細胞,導致神經信號無法正常地傳遞,因而出現各種徵狀,如手腳無力或麻痹、視力模糊、言語障礙等。此疾病所影響的身體功能可以十分廣泛,及早診斷及治療有助紓解徵狀,加快復發後的康復進程,令患者可盡快重回正常生活。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醫生指,當免疫系統功能失調,免疫細胞會錯誤地攻擊中樞神經的髓鞘(Myelin sheath),引起發炎。髓鞘是包裹大腦神經元軸突(Axon)的外膜,功能像電線的絕緣體,能有效加速神經信號的傳導。它一旦受損會影響神經信號的傳送,導致不同的徵狀出現,最終可能導致神經系統永久性損傷或退化。

多發性硬化症特質:病徵多樣、多次復發 

邵醫生解釋,「多發性」的意思是指每次病發都可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不同部位,包括視神經、大腦、小腦、腦幹或脊髓等,病發後有機會再復發;而「硬化」是指中樞神經出現炎症受損後形成的斑塊。多發性硬化症女性和男性患者的比率大概為3比1,白種人的患病率較亞洲人高。發病的確實成因未明,而遺傳因素、居住在較高緯度和日照少的地方,甚或是過去曾受某類病毒感染,都有較高的病發機會。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徵因人而異,並取決於患者哪個部位的中樞神經受損。若視覺神經受損,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眼部疼痛、難以分辨顏色,甚至失明等。至於中樞神經或脊髓出現炎症則會導致手腳無力、麻痹或大小二便受影響;腦幹發炎會導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及視覺出現重影。一般情况下,患者每次病發只會影響某一部位,當有超過一個部位受影響時,病情已屬嚴重。 

因此當出現上述病徵,而且病情持續,便應盡快找醫生檢查清楚找出原因,及早接受治療。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徵因人而異,取決於患者哪個部位的中樞神經受損,若視覺神經受損,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眼部疼痛;中樞神經或脊髓出現炎症則會導致手腳無力、麻痹等……

病發次數增 逐步影響身體機能 

多發性硬化症早期多屬於「復發緩解型」(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RRMS),即病人在第一次病發之後,或會有一段時間完全沒有病徵,到下次病發時,體內可能已有多於一處曾經出現過炎症,影響身體機能。邵醫生指,早期病發時身體的修復機制,會使輕微病徵慢慢消退,令患者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隨着病發次數增加,身體的修復機能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病徵及殘障程度亦會日趨嚴重,這階段稱為「繼發進展型」(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SPMS)。一般由「復發緩解期」發展至「繼發進展型」的多發性硬化症,過程大約20年。邵醫生表示,踏入「繼發進展型」階段的患者其復發頻率較少,甚至不會復發,但腦部的修復功能經已耗損,腦神經細胞會慢慢衰退及死亡。殘障慢慢累積,身體機能退化令活動能力大受影響,患者可能需要用上輔助工具如輪椅,甚至大、小便功能出現障礙,需要別人協助。 

藥物及規律生活有助減輕病情 

縱然多發性硬化症暫時未能根治,患者仍可透過不同的方法,緩解不適和加快康復,改善生活質素。 

邵醫生表示,急性發作時可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加快復原的速度,長期就要接受改善病情藥物的治療。現時已有超過20種不同的口服藥及效力較強的注射針劑,可以減少復發頻率和延緩殘障程度。除此之外,醫生也會處方一些適用於紓緩痛症、麻痺感,或減低影響大小便功能等徵狀的藥物,目標是希望減輕患者的身心不適。 

飲食宜三低一高 作息定時免過勞

飲食方面,雖然暫時沒有證據顯示哪些食物有助減低病發,但患者應遵從「三低一高」,即減少糖、鹽及脂肪的攝取,多進食蔬菜和水果,對健康亦有幫助。另外,進行適量運動,加強呼吸及肌肉訓練,有助改善肌肉張力、平衡和協調性。患者還要注意作息定時、確保充足睡眠,避免過度疲勞及精神受壓,亦有助紓緩徵狀。

 

邵家樂醫生 DR. SHIU KA LOCK

資料來源:明報健康網 28-05-2024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The above information is not medical advice, for reference only / from : E-Daifu.com

This Site Does Not Provide Medical Advice
The contents of the articles from E-daifu Site are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The Content is not intended to be a substitute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diagnosis, or treatment. Always seek the advice of your physician or other qualified health provider with any questions you may have regarding a medical condition. Never disregard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or delay in seeking it because of something you have read on the E-daifu!This website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providers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Close

   Close

WhatsApp Number:5548-8918

Close

E-Daifu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