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併發虹膜炎 奪走視力 生物製劑助穩定病情 減共病風險
銀屑病發病初期徵狀,一般並不明顯,部分患者可能會誤以為是濕疹或其他皮膚問題,因此而延誤病情;即使投入治療,也有機會因見症狀有所改善而自行停藥,以致反覆復發。有皮膚科醫生提醒患者,應在病情尚未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時,盡早將其控制,否則當誘發出關節炎或虹膜炎等共病時,治療難度會大大提升。
阿豪(化名)患銀屑病超過20年,起初只有皮膚紅腫及皮屑脫落問題,後來關節持續疼痛,接受過治療之後,病情趨向穩定,他亦決定減少用藥,畢竟擔心長期用藥會有副作用,也希望藉此減輕醫療開支。可惜數個月後,他確診患上虹膜炎,視力更持續下降,經過詳細診斷後,始知道原來銀屑病復發,並且併發眼疾,儘管他再次使用進階藥物,無奈破壞已難修補,他其中一隻眼睛的視力只餘下兩成。
控制不佳 併發共病
為甚麼以皮膚症狀為主的銀屑病,最終奪走了阿豪的視力呢?皮膚科專科醫生何家強指出,銀屑病屬於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並不單純是皮膚病,身體某些細胞會分泌發炎因子去攻擊其他身體器官,並會併發不同共病︰「例如較常見的銀屑病關節炎、代謝綜合症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去到像虹膜炎這種眼疾,一旦眼睛結構損毀,就不能百分百復原。」
正因銀屑病的影響可涉及身體不同部位,何醫生勸喻患者切勿延誤治療,盡可能在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前及早控制,需要時作出進階治療方法,否則愈遲治療,共病風險就會愈高。
以往,治療病情中度至嚴重程度銀屑病,一般會使用到類固醇藥物,不過何醫生指,隨著醫藥技術發展,了解到當中的發病機制,能夠作出針對性治療的生物製劑就順勢而出。
生物製劑 抑制炎症
何醫生舉例,「抗腫瘤壞死因子」是其中一種治療銀屑病的生物製劑類型,能夠瞄準發炎,抑制炎症反應,有助紓緩皮膚及關節病徵;而「白細胞介素17抑制劑」(IL-17)及「白細胞介素23抑制劑」(IL-23)則直接抗衡這些發炎因子,相對而言,IL-23更接近發炎源頭,能夠穩定病情及減低復發風險。
至於患者應選擇哪類生物製劑,何醫生強調必須因應病情而定,例如皮膚症狀比較嚴重,可傾向使用抑制白細胞介素的種類。他補充,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前,必須檢查肝、腎功能及隱性肺結核測試,因藥物有機會影響免疫系統而誘發相關疾病。此外,患者亦要留意相關副作用,例如IL-17或增加真菌感染風險(如足癬或女性患者為主的念珠菌感染),以及誘發腸道發炎。
除了使用適合自身病情的藥物,何醫生亦提醒患者切勿如個案中的阿豪般,自行減藥或停藥:「第一,可能會令病情變得嚴重;第二,有機會因此出現耐藥性,日後再次用藥時療效就會相對較差。」
備注:何家強醫生提醒,治療銀屑病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主動與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案。
資料來源:am730 健康解碼 30-11-2023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