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中文  |  Eng
主頁 了解我們 醫生列表 新加入醫生 加入評論 聯絡我們
醫生姓名 地區 執業類別 性別 註冊專科
輸入全部或部份的醫生姓名爲最熱門 爲次熱門
大廈名稱 診症時間 診症日子 收費 關鍵字搜尋
初秋行山備忘 嚴防熱衰竭中暑
 

初秋行山備忘 嚴防熱衰竭中暑

人在酷熱環境下體溫會上升,身體機能會通過排汗、皮膚表面血管擴張而進行輻射性散熱自行降溫。不過,如溫度過高,生理調節不能有效控制體溫,便會出現熱衰竭,甚至中暑。熱衰竭屬於「熱綜合症」一種,患者通常在過熱環境下持續流汗,又未適當補充鹽分及水分下,會感到頭痛、疲倦、皮膚變得蒼白及濕冷,惟此時意識仍然清醒,只要適當休息、散熱及補充水分,不適感會慢慢消除。然而,當體溫無法散發,身體核心溫度升高至超過攝氏40度,便會導致中暑。

體溫過高容易脫水

「體溫與環境溫度是相互影響,身體肌肉活動會產生熱量,流失於環境之中,環境溫度太高亦會使體溫上升,這種雙向關係無論在戶外或室內也會發生,最重要是體溫未去到危險的溫度,就要停止活動。」仁安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甄家樂稱。

中暑不會突如其來,行山時如小腿抽筋或腫脹,已代表出現輕微中暑微狀,當體溫持續上升,身體會發熱、皮膚乾燥發紅,情況惡化時更會導致心跳、呼吸過快及低血壓、再嚴重則可能影響神志、走路困難,甚至昏迷及多重器官衰竭。

要避免中暑,適時休息及補充水分固然重要,甄醫生指,中暑很多時取決於個人及環境兩大因素,「如身體狀況不許可或是環境不配合,攝氏32度也可中暑。」體溫在炎熱時會上升並藉出汗自行調節,但出汗不代表會散熱,汗水必須被蒸發才會降溫,影響汗水蒸發最關鍵是濕度:「當環璄濕度較高,蒸發汗水能力會下降,體內熱力無法排出,於是體溫會上升,不少中暑個案正是天氣又熱又濕情況下發生。」

藥物或影響排汗

事實上,山友傾向關注溫度多於濕度,為讓山友掌握行山資訊,天文台數年前起新增「香港遠足路徑天氣服務」,涵蓋本地主要遠足路線,並能預測行程時間,每小時天氣、溫度、濕度、降雨機率、風速、風力及風向等。行山路線是另一重要考慮因素,周詳的路線規劃是預防中暑及其他山徑意外的最徍方法,熱天應避免選擇路程長、攀升多、少樹蔭、欠補給及沒退路的路線,建議盡量在早上或下午較後時間進行戶外活動,避免中午出動。另如行山當日身體抱恙,建議擱置行程,若本身服用某些用於治療慢性疾的藥物,也要事前諮詢主診醫生意見,因這些藥物有可能增加中暑風險。「部分藥物如某些感冒藥、降血壓藥有機會令人減少出汗,病友或正服用相關藥物長者,不妨諮詢主診醫生,了解藥物會否影響排汗功能。」

補水外亦要補鹽

若出現中暑症狀,必須盡快休息及補水。但單純飲水非理想做法,因汗水含鹽分,繼續補水只會沖淡體內鹽分,建議飲用電解質飲品或帶備鹹味小吃作補充。同行者可協助患者鬆開衣服及為其搧風以保持清涼,直至患者清醒。當患者被送入急症室後,其中一個急救方法是向其噴水及吹風扇,助其降溫,並補充水分及鹽分(飲用或靜脈注射)。此外,淋冰水或喝冰水沒有更佳的散熱效果,因冰水會令皮下毛管收縮使汗水無法排出,反令情況加劇,亦不應用酒精擦身,因部分人或對酒精過敏。

至於郊遊遠足應飲用多少水?甄醫生指沒標準答案,應視乎路線、天氣(濕度及溫度)及身體狀況而定,最重要是適時飲水,勿待口乾或身體不適時才行動。

 

甄家樂醫生 DR. YAN KA LOK, BRUNO

資料來源:頭條日報 14-09-2023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以上資料不是醫療意見,只供參考 / 資料來源 : E-Daifu.com

雙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雙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身體不適請即睇醫生,切勿延誤治療。 如資料有誤本網站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關閉

   關閉

WhatsApp 號碼:5548-8918

關閉

E-Daifu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