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食肝腎損 致命毒菇襲屋邨
本港連日下雨後,無論屋邨花槽、郊野公園及行人路邊均見菇菌處處。過去5年發生至少15宗市民吃野菇後中毒個案,3年前更有人因而死亡。本報記者日前在雨後巡視多區公共屋邨均現「菇蹤」,當中將軍澳翠林邨有多達30株野菇遍布山邊,惟未見部門張貼提示告誡市民。記者從各區收集7款野菇樣本交予專家檢驗,證實當中5款屬毒菇,包括全世界導致最多人中毒的綠褶菇,近看或觸摸亦可致中毒,以及看似迷幻蘑菇的小皮傘。醫生指市民進食毒菇後可致急性中毒,嚴重者可導致器官衰竭而死亡。
疫情下不少市民愛行山,接觸大自然、觀賞植物,常言道「路邊野花不要採」,其實野菇亦不可亂摘。眼見野菇處處,有些更看似野生靈芝,都吸引市民採摘。不過,本港過去5年至少15宗因自採野菇進食而中毒,2018年更有人因而死亡。而在去年9月,一名5歲男童和47歲女子亦因進食在公園採摘的野菇後,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徵狀要送院治理,幸無大礙。
記者近日在翠林邨對出的山邊,發現數以十計野菇遍布草地,有白色菇菌直徑超過10厘米,也有外形酷似降落傘的野菇自枯木中冒出。途經的陳先生直言擔心有市民採摘這些野菇甚至食用,惟未見告示牌提醒市民。
大埔廣福邨毗連一間幼稚園的花槽,亦長出近10株菌柄帶環的野菇,外形雪白與食用菇相似。同區富亨邨去年曾有市民進食野菇後中毒,該邨巴士總站對出的花槽仍可見野菇遍布,有白色及啡色,部分開始腐爛;而在布心排村村口的白色野菇高過一部手機,菌蓋大如手掌。
綠褶菇孢子隨風飄 吸入亦釀禍
記者將屋邨、鄉村連同大埔海濱公園及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收集的共7個菇菌樣本,交予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趙紹惠分析,結果發現樣本中有5款毒菇(詳見列表),當中在多個屋邨均有出現,體形最龐大的為綠褶菇,亦為全世界最多人誤吃而中毒的品種。趙提醒,此菇的孢子可隨風飄揚,即使不直接食用,湊近觀看或觸摸後再碰口和鼻,都有可能吸入孢子而中毒。
可入藥黑芝 受污染含有害物質
趙續稱,今次發現一款深啡色,長在枯木上的小皮傘,酷似外國迷幻派對常客迷幻蘑菇,本港過去亦至少發生兩宗誤食該菇而中毒個案。而樣本中一般用作入藥的黑芝,也有可能因環境污染而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呼籲市民切勿採摘。
誤食野菇中毒事件在內地更常見,去年就有近8,000人因而中毒,更有74人死亡。而雲南省近日出現多宗市民進食野菇後出現幻覺及中毒事件,連省衞健委亦要發短訊提醒民眾不要誤食有毒野菌。
家庭醫生關嘉美稱,毒菇主要含毒蕈鹼及毒傘肽兩種毒素,前者進食後會出現肚瀉腹痛,大量流汗及視力模糊,出現幻覺及呼吸困難等徵狀,病徵如急性食物中毒;後者毒性更強烈,會進入肝細胞,嚴重破壞肝功能,繼而導致其他器官衰竭,例如腎臟等,最嚴重可導致死亡,市民一旦懷疑自己進食野菇中毒,必須立即到急症室求診。
議員促展資料警告 清理減誤採
議員柯創盛就認為,幾乎每年都發生有市民進食野菇後中毒事件,有關場地的管理部門應當加強教育工作,如展示常見野菇品種的資料及相片以至其毒性,告誡市民野菇不可摘,同時也可清理有關長出野菇的場地,減少市民誤採。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指,大部分個案烹煮菇類不會破壞其毒性,如懷疑因進食菇類引致食物中毒,應立即求醫。房屋署發言人指,廣福邨物業服務辦事處已知悉野菇出現並已清除,並張貼告示提醒居民;富亨邨及翠林邨則由法團負責日常管理。漁護署發言人則指,署方會在郊野公園張貼告示或海報,以及在社交平台宣傳呼籲市民切勿採食野菇。
關嘉美醫生 DR. KWAN KA MEI, BETTY
資料來源:東方日報 19-07-2021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