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檢查 助杜絕大腸癌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造成的死亡個案亦排所有癌症的第二位,僅次於肺癌。不過大腸癌亦是少數可預防的癌症之一,港安醫療中心——太古坊外科專科醫生楊丕祥指出,大腸癌都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過程需要7至10年時間,如可及時處理,就能杜絕大腸癌風險。
現時有大便隱血測試作為大腸癌篩查,但楊丕祥認為,大便有隱血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痔瘡、息肉、腸炎,甚至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都可令測試呈陽性,「但最大問題是測試呈陰性,易令人掉以輕心,亦不代表你一定沒有大腸癌,因為有一部分患者的確有陰性測試結果,只是測試期間腫瘤沒有出血。因此最直接的檢查方法還是照大腸鏡。
二氧化碳減肚脹
照大腸鏡的流程並不複雜,為減少接受檢查者的不適,醫生會用二氧化碳為大腸充氣,楊丕祥解釋,「充氣後才可看清楚大腸每個位置。而二氧化碳的好處是完成檢查後,身體可快速吸收並經呼吸帶出身體,不會有肚脹問題。」若檢查大腸的過程中發現息肉,醫生會同時將之摘除,「然後會作化驗,以確定屬哪一類型,或有沒有出現細胞病變。」整個照大腸鏡的過程大約半小時至45分鐘,視乎有多少息肉和切割的難度。
事前戒吃纖維
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前,需要清除大腸內所有大便,因此檢查前兩日起要開始戒口,不能吃任何含纖維的東西,即蔬菜、水果等,只可吃碳水化合物和小量魚、肉等;檢查前一天更只可吃「清流質」,到傍晚6時開始飲「瀉水」,會排便約6至7次;半夜後不可喝水,直至早上準備照大腸鏡。楊丕祥表示如果希望「屙得冇咁辛苦」,就要聽話戒口戒得清,減少進食分量也有幫助。
45歲開始檢查
楊丕祥建議,一般市民大眾,即使沒有症狀,45至50歲時應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檢查時發覺大腸很『乾淨』一粒息肉也沒有,下一次再照大腸鏡是7年後;如有兩、三粒息肉的話,一般建議4、5年後再照;但若有十數粒息肉、息肉很大,又或開始有細胞病變,就應該一、兩年後再次檢查。」另外,若有直系親屬曾確診大腸癌,便要在親屬確診的年齡再早10年開始做大腸鏡檢查,預防大腸癌。當然,如果發現自己有排便習慣改變、有便血、排便有黏液,都值得及早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之外
大腸鏡的應用,除了檢查大腸癌和摘除息肉外,亦有助診斷或治療其他腸道疾病,例如腸道內壓力太大而形成的憩室症,憩室有可能出血,而要用到大腸鏡去止血;長期便秘有可能令乙結腸位置變大或扭轉,繼而「腸塞」,大腸鏡就可幫助鬆解乙結腸,讓排便回復正常。
楊丕祥醫生 DR. YANG PEI CHEUNG GEORGE
資料來源:am730 (06-01-2021)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