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借疫情發難 中醫如何治感冒?
香港每天都有兩次流感高峰期,7-8月的夏天,以及1-3月的冬日流感。但其實踏入11、12月秋冬季,流感已開始肆虐。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碩士、註冊中醫師倪詠梅表示,西醫將感冒分為流感、傷風、感冒等等不同名稱,還根據它的病毒株予以不同的型號;而中醫則是以風、寒、暑、濕、燥、火等來辨證。
「感冒來了,令人發熱、發冷、流鼻水、鼻塞、咳嗽、咽痛、身體痠痛,各種各樣的不適都會出現。西醫認為是感冒病毒入侵人體的免疫反應,而中醫則認為感冒是一種外感病,一切都是風邪引起。」倪醫師說,「當風邪吹襲人體時,正氣強的人,體表會有氣的保護,不會有問題發生;但當人體正氣不足,風邪就會入侵人體,形成感冒了。」
感冒、尤其是流感,最累人的是發燒的時候,整個人都沒有力氣,這時候大部份人都想到吃粒退燒藥退燒就好。那麼,究竟中醫是如何治感冒的呢?
「其中一個大原則是:解表,意思是把表證解決掉,」倪醫師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只要用藥得當,風邪可以透過排汗袪除。不過,單是用疏風、解表藥是不行的,一張好的解表藥方,更要配合病人本身的體質、季節、風邪伴隨的性質來組合的,這樣既然可以治好感冒帶來的不適,同時也不會令病人更虛,感冒後遺症如咳嗽也可以大大減少。」
她舉了以下例子說明:11月的感冒,由於已入冬令,一般都是風夾寒的感冒,怕冷的症狀會嚴重一些、肌肉酸痛會厲害些,用的感冒藥就宜偏溫一些,例如可用「荊防敗毒散」。相反,7月的感冒是風夾暑濕,發熱會厲害些,肚子不舒服的情況較多,甚至會腹瀉,這時候中醫就會多用「藿香正氣散」。
「在不同節令或情況,風都會帶同不同的特性,例如是在悶熱高溫環境下引起的感冒,多是風夾熱,咽痛口乾明顯,此時就要用『銀翹散』等清熱力強的藥方來清熱了。很多人都以為感冒不可以補,但對於非常體虛的人來說,感冒反而要加一點黨參來補氣,才可以助人體抗邪外出;甚至有些陽虛發燒的人,反而要吃溫熱藥來扶陽,當然份量就要由註冊醫師仔細斟酌了。所以,中醫治感冒非常仔細,需要結合季節、體質等因素,度身訂造。」倪醫師說。
倪詠梅中醫師 DR. NGAI WING MUI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 09-12-2020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