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中文  |  Eng
Home About Us Doctors List New Join Doctor Comment Contact Us
Doctor's Name District Category Gender Speciality
Full Name or SurnameHot Second Hot
Building Name Time Slot Date Fee Range Keyword Search
To
【心臟病】心肌炎初期病徵似流感 行路氣喘晚上咳醒有猝死風險
 

【心臟病】心肌炎初期病徵似流感 行路氣喘晚上咳醒有猝死風險

流感高峰期令大家人心惶惶,流感個案及患感冒的人增加不少。感冒不止可併發腦炎,更有機會併發心臟病,不能掉以輕心!

心臓專科謝德新醫生撰文指,心肌炎初期病徵與重型流感相似,很多時會將感冒、流感或氣管敏感的病徵混淆,而耽誤了病情。大家應了解心肌炎與感冒之關係及徵狀,以作預防!

撰文:心之醫學 — 心臓科專科醫生謝德新

上星期六一位四十一歲成年病人向筆者覆診, 他兩年前因感冒併發心肌炎,導致心臓衰竭及心房顫動入院。

他最初因不認知早期病徵而耽誤治療,到求醫時情況已經十分嚴重。當時心臟超聲波顯示其左心房發大、射頻指數只有25%(正常>50%) ,需要入住深切治療部並以呼吸機協助呼吸。後來,更因他的心室跳動過速,需要電擊搶救, 最後植入心臟除顫器以防心臟猝死。幸好,他現在心臓機能大致復原,但仍需定期覆診及用藥物控制病情。

流感可併發心肌炎

全球每年大約有三至五百萬人感染季節性流感,而大約三十萬人因流感併發症死亡。醫學界一直認為流感併發心肌炎機會不高,但最近有硏究發現流感併發心肌炎可高達百分之十, 不過大部分是輕微個案,並沒有臨床病徴, 但仍有少部份病人可能併發嚴重心肌炎,甚至導致死亡 。流感病毒導致心肌炎的原因可包括病毒直接入侵,破壞心臟肌肉,又或是心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同時破壞心臓肌肉導致發炎。

以日本2009年H1N1流感為例,流感併發心肌炎病例特別多及病況特別嚴重, 所以流感併發心肌炎的情況不容忽視,應認識早期病徵並及早求醫。

早期病徵與流感相似

輕微心肌炎病患者可能全無病徵,或只有輕微心痛或氣喘,所以筆者奉勸流感患者應多作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早期病徴:心痛、 活動時氣喘、 體能下降、心悸或感覺心跳很亂

當病情惡化:心臟機能開始下降,病者開始有心臟衰竭病徵如腳腫、體重上升(水份開始在身體積聚會令體重上升)、睡覺時因咳嗽起身

由於水是向下流,病者一般早上起床時沒有腳腫,起床後水份慢慢流向腳部,所以黃昏時開始腳腫。而當睡覺時,水份會慢慢流向肺部,所以當睡覺一段時間因肺積聚水份,病者會有咳嗽,呼吸困難而坐起身。病者往往誤以為這些是流感未痊癒或氣管敏感病徵而不作理會,未有求醫。

當心肌炎病情嚴重令心臟機能下降,病患者會有嚴重心臟衰竭病徵,行平路都嚴重氣喘、睡覺時無法平臥,甚至乎要坐起身才能入睡,有部份病患者更可能心臟猝死。

醫學治療

1. 藥物治療

抗病毒治療: 神經胺酶抑制劑 (如奧斯他韋奇「特敏福」)或流感病毒核酸內切酶抑制劑以減低併發症,一般而言,越早處方越有效用。抗心臟衰竭治療: 包括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 ACEI ) 、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滯劑 (ARB)或β-受體阻滯藥 (Beta- blocker)。

2.  支援性治療

支援性治療包括呼吸機協助呼吸。若心臟機能嚴重受損或併發心原性休克則可能需要主動脈內囊助博反搏裝置(IABP) ,甚至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體外循環心肺支持系统)(ECMO) 以暫代心肺功能。

3. 一般不建議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

預防流感要注意個人衛生

最重要預防勝於治療,在流感高峰期要注意個人衛生、人多地方要戴口罩、並多洗手,而高危人士(高危人士包括超過六十五歲的長者、小於五歲的兒童、孕婦、長期病患者如冠心病、中風、糖尿病患者)更應考慮接種流感疫苗。

如不幸患上流感要留意病徵,病情嚴重者應及早求醫!

謝德新醫生 DR. TSE TAK SUN

 

資料來源:香港01 17-01-2020

選文來自:香港 E大夫 / 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The above information is not medical advice, for reference only / from : E-Daifu.com

This Site Does Not Provide Medical Advice
The contents of the articles from E-daifu Site are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The Content is not intended to be a substitute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diagnosis, or treatment. Always seek the advice of your physician or other qualified health provider with any questions you may have regarding a medical condition. Never disregard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or delay in seeking it because of something you have read on the E-daifu!This website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providers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Close

   Close

WhatsApp Number:5548-8918

Close

E-Daifu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