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撞聾」及早戴助聽器延退化
老人家「撞聾」並不罕見,他們亦常以為屬「年紀大機器壞」而置之不理。有專科醫生則指出,此類患者或已屬聽障,佩戴助聽器能有效改善,而及早診斷更可助社交及延緩退化。社工則提醒,佩戴儀器後長者仍需時間適應,家人應保持耐性,盡力配合。
耳鼻喉專科醫生周振權稱,長者聽障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先天基因、慢性病如糖尿病及癌症電療等等;另一個常見成因,是因患者以往長年於高噪音環境工作,例如地盤、造船廠及音樂表演行業等,影響聽神經功能,增加聽障風險。
或影響社交及精神健康
如果長者聆聽他人說話時出現困難,就可能屬於聽力退化,即俗稱「撞聾」的情況,如日常生活中常接收錯誤資訊;周醫生舉例,長者可能變得難以溝通或理解錯誤,「他聽到你說話,但聽不到你說甚麼,3元可能聽成30元,或叉燒飯變成叉鵝飯等等。」
除了日常生活,長者聽障更可影響社交及精神健康。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輔導中心社工陳家欣姑娘憶述,曾有80歲婆婆以往有定期參與教會活動,但後期聽力衰退,她和他人溝通出現問題,感覺難以融入,不想經常要別人重複對話,因此漸漸想遠離他人。該名婆婆接受聽力檢查後,發現情況不算太嚴重,佩戴助聽儀器後已有所改善,可以重新投入社交活動。
新式助聽器可過濾雜音
助聽儀器可包括助聽器和傳話器,以往被批評質素較差,會有大量雜音令長者抗拒;周醫生稱,現時技術已大有進步,既省電耐用亦可過濾雜音,可滿足一般人日常需要;如果患者情況較為嚴重,或助聽儀器未有效用,醫生可用手術植入電子人工耳蝸,本港早於1989年已首次植入,可以回復9成聽力,臨床上最年長患者達85歲,「他認為每日都寶貴,故高齡仍想做手術。」他補充,長者如有需要配戴助聽儀器,就以及早佩戴較理想,因為長者聽力退化多為神經性退化,在退化初期讓聲音刺激大腦,有助大腦重新學習接收聲音。
陳家欣說,患者常以為一用助聽儀器後聲音就變清晰,但其實無可避免有環境噪音,患者需要時間調整期望及熟習儀器操作。她建議,即使佩戴了儀器,家人也應保持耐性,減慢說話速度等。
周振權醫生 DR. CHOW CHUN KUEN
資料來源:晴報 20-05-2019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 / 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