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失功能 一食就嘔
內地大學生阿朗(化名)難以進食好幾個月,即使咬一塊雞髀肉,食物吞落喉嚨便感覺卡住卡住,一會兒更嘔吐大作。病人看遍名醫都不能確診,更被懷疑是厭食症,被轉介精神科跟進,直到他來港向腸胃科專科醫生求醫,才證實患上「食道賁(音奔)門弛緩不能症」。
仁安醫院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吳志豪解釋,從表面看阿朗的病徵,可能患上飲食失調,或者是顱內壓上升,引致嘔吐。但病人曾接受腦掃描,結果正常、抽血的指標也正常。
食道受阻
來港求醫前,阿朗曾接受胃鏡檢查,結果正常。而他每次進食後,都會在很短時間內嘔吐,而且一嘔完立即「舒服晒」,因此食道受到阻塞的位置應該很高。吳志豪認為當初的胃鏡檢查中可能有遺漏,因此再為阿朗做多一次檢查。「胃鏡主要看有沒有潰瘍、發炎和腫瘤,但病人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反而發現食道裡的賁門似乎有點異樣。」
神經細胞控開關
賁門由不自主肌組成,是食道與胃相連接的地方。功用是當食物吞落食道時,神經細胞有所感應,令括約肌肉放鬆,它就會打開讓食物進入。當括約肌收緊時,賁門就會關閉,防止胃酸倒流,湧回食道。
吳志豪表示為病人檢查時,當胃鏡通過賁門便感到有阻力,「即使用力把胃鏡推入,但感覺收緊,再嘗試向賁門噴水,它同樣不會放鬆讓水進入胃部。」最後,阿朗確診患上「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
此病成因不明,患者的賁門不能如常放鬆讓食物進入胃部,一萬人中才有一個病症,在香港罹患此症只有約數百人,因此醫生的警覺性不很高,有機會走漏眼。
內視鏡手術治頑疾
治療方法有幾種,可以服血壓藥令肌肉紓緩,將賁門打開,但藥效低,也有低血壓和頭暈的副作用。另一種方法是用內視鏡打肉毒桿菌針,卻要不時補打。第三種方法是做手術破壞這組肌肉,但必須全身麻醉。
吳志豪建議,病人可選擇做食道表皮切開手術,「同樣是破壞那組肌肉,令它可以放鬆。但用內視鏡去做,好處是沒有表面傷口,只須靜脈注射,不用全身麻醉。」及後將阿朗轉介至擅於處理這類罕有病症的醫生,手術順利,終將頑疾治好。
吳志豪醫生 DR. NG CHI HO
資料來源:am730/23-08-2018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