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中文  |  Eng
Home About Us Doctors List New Join Doctor Comment Contact Us
Doctor's Name District Category Gender Speciality
Full Name or SurnameHot Second Hot
Building Name Time Slot Date Fee Range Keyword Search
To
妥瑞症患者失控眨眼嗤鼻 醫生:10至12歲是病發高峰期
 

妥瑞症患者失控眨眼嗤鼻 醫生:1012歲是病發高峰期

如果有小朋友突然間不停做眨眼、張口、搖頭、聳肩等動作,身邊的人投以奇怪的目光,以為他古靈精怪,甚至認為他非常失禮。其實,妥瑞症患者有苦自己知。

粗略估計,香港每一千學齡兒童中,便有3至8人患有妥瑞症,男性較女性多一些。有一部分妥瑞症患者同時有專注力不足、強迫症。精神科專科醫生趙珮瑜表示,妥瑞症是抽動症的一種,患者的徵狀主要分為兩類:

動作肌肉抽動:動作肌肉抽動是指一些不由自主、突發、快速、重複的動作,包括眨眼、嗤鼻、張口、搖頭、縮膊等

聲音抽動:不由自主發出音聲,包括清喉嚨的聲音、低沉的聲響,有些是突然呼叫出來。少部分患者會出現穢語症,即說一些比較粗俗的說話。

妥瑞症患者基於上述的徵狀,容易令人產生誤會,例如此症主要發生在學齡兒童身上,當患者上課時眨眼、張口或突然發出音聲等等不由自主的抽動,其他人會以為他們不尊重上課時間,甚至視之為無禮貌、不專心,換言之,如一般人對此病有更多的認識,可以減少誤會,患者能健康地生活。

“妥瑞症患者可以暫時忍受徵狀,但一陣子後,強忍已久的徵狀會連環爆發,正因如此,患者強忍徵狀時,家長會以為他們的徵狀可以自己操制,當他們做不到就以為是倒蛋,其實小朋友有口難言。”

部分患者會掩飾徵狀,如聲音抽動時順便說話;搖頭時撥弄頭髮,此舉反而容易引起混淆,別人分不清這位小朋友是上課不專心還是其他問題。

1012歲病發高峰期

趙醫生表示,妥瑞症的成因與腦部多巴胺分泌失衡有關,這些抽動對身體影響不大,但往往會為患者帶來心理上的影響, 導致挫敗感、自我形象低落,因此家長如發現小朋友持續有這些徵狀,應及早帶小朋友求醫。

如何診斷妥瑞症?小朋友的肌肉抽動、聲音抽動徵狀持續1年或以上,都可以診斷為妥瑞症。如徵狀時有時無,也合乎確診妥瑞症的條件,舉例說,此症的初次診斷高峰期在10至12歲,家長回顧過去時,可會想起小朋友其實於較年幼時如4至8歲左右曾出現過徵狀,只是當時較輕微又或者忽略了。

當然,醫生診斷時先要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 如患者會否有腦部問題或濫用藥物等等。

長大後徵狀逐漸減少

趙醫生表示,治療妥瑞症的方法有多方面,包括為患者處方多巴胺分泌的藥物,改善徵狀。環境因素會影響病情,包括過度疲倦、過於興奮、緊張等都會令病情轉差,因而提醒患者要保持適當休息、學懂管理壓力,以平常心面對事情,保持情緒穩定,都有助改善病情。

另一方面,如學校老師對妥瑞症這個病有認識,相信對患者有一定幫助。例如患者上課時有特別的表情或動作,老師毋須加以注視或拆責,這樣反而令患者覺得輕鬆自在。

當其他學生取笑或欺負患者時,老師可以藉此教育學生,不應隨便取笑別人的外表或疾病,這樣會令到當事人感到難過;不妨找幾個有愛心的小朋友多陪伴患者,讓患者不感到孤單。

趙醫生補充,大部分患者的病徵在長大後逐漸減少甚至斷尾,不過當遇到壓力事件時,患者有機會復發,所以學習壓力管理、多放鬆心情,對控制病情有幫助。

妥瑞症病名來源

妥瑞症首先由法國醫生妥瑞(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發現。早於18世紀,一位法國貴族婦人經常有不由自主的肌肉抽動的情況,與人交流時突然說了粗言穢語,與她的身份完全不合。法國醫生從貴婦口中得知她不能自控,到了後來,陸續有相類似的個案出現,1885年這個病被定名為妥瑞症。

 

趙珮瑜醫生 DR. CHIU PUI YU CINDY

資料來源: topick.hknet.com 30-05-2017

選文來自: 香港E大夫 / 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The above information is not medical advice, for reference only / from : E-Daifu.com

This Site Does Not Provide Medical Advice
The contents of the articles from E-daifu Site are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The Content is not intended to be a substitute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diagnosis, or treatment. Always seek the advice of your physician or other qualified health provider with any questions you may have regarding a medical condition. Never disregard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or delay in seeking it because of something you have read on the E-daifu!This website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providers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Close

   Close

WhatsApp Number:5548-8918

Close

E-Daifu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