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中文  |  Eng
主頁 了解我們 醫生列表 新加入醫生 加入評論 聯絡我們
醫生姓名 地區 執業類別 性別 註冊專科
輸入全部或部份的醫生姓名爲最熱門 爲次熱門
大廈名稱 診症時間 診症日子 收費 關鍵字搜尋
【長期不明痛症可能是抑鬱症先兆】
 

【長期不明痛症可能是抑鬱症先兆】

看了近日發生多宗有關抑鬱症導致的悲劇新聞,除了令大家感到心痛惋惜外,相信亦再度增加了社會大眾對抑鬱症的關注。根據醫院管理局的數字顯示,香港現時至少有30萬人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鬱症。這個數字背後,意味著身處在「高壓」香港的你和我,有更多人可能潛在抑鬱症的風險,甚至已患上抑鬱症,但仍然未被發現。

跟大家分享一位病人陳女士的個案。陳女士今年40歲,是位全職家庭主婦。她與丈夫12年前結婚,育有一名兒子,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她數年前發現丈夫出軌後大受打擊,終日恐怕遭丈夫拋棄,或因而失去經濟支柱,自信心亦降低,不願出外面對人朋友。雖然夫婦二人最後沒有離婚,但陳女士的情緒困擾令她感到巨大壓力,身體多處經常出現不明痛症,最後更確診抑鬱症。

陳女士多年來一直在公立醫院裡覆診,亦有服藥的記錄,但由於覆診次數不定,又經常病發時才服藥,因此多年來病情反覆。病情嚴重時更曾經嘗試在家中企圖跳樓、飲梘液、利用利器等結束自己的生命,幸而每次都被救回。

直至2014年,陳女士因經常頭痛及抑鬱症狀加劇,而來找我求醫。她的頭痛症狀與抑鬱症關連甚大。我重新檢視並調較過陳女士的藥物,讓她了解新式的抗抑鬱症藥物比起舊式的,相對更有效控制病情,而且副作用更少,避免了陳女士因懼怕服藥後變得「渾渾噩噩」的憂慮。而且向她明白抗抑鬱症藥物必須長期、定時、足量地服用,才能發揮最好效果,更佳地控制病情,並不是「有事」才服用。現在,經長期診症3年之久,陳女士頭痛次數及程度減低,亦沒有再出現自毀傾向,情緒亦平穩得多。但抑鬱症是長期抗爭,醫生及病人亦必須繼續努力。

陳女士的個案是典型抑鬱症例子,但並不是所有抑鬱症也能及時被發現,有患者可能因症狀不明顯或程度輕微而被忽略。從而提醒大家以下幾點:

1.) 抑鬱症病發關乎基因、生理及心理(外在刺激) 的因素,一般患者由於腦血清素失衡,再加上外在情緒刺激,如婚姻壓力、學習壓力等,導致壓力荷爾蒙飙升而引發;

2.) 抑鬱症的表現症狀不一定是在情緒上,患者可能情緒抑鬱情況並不明顯,但表現在身體其他地方,例如身體出現長期不明痛症 (如頭痛),求醫卻找不到病因;

3.) 大部份抑鬱症患者可能已曾經尋求治療,但因各種原因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當中更可能曾出現自毀傾向,要靠患者身邊家人朋友,以及醫生盡早察覺。約10%至15%重症抑鬱症患者,最終因自殺而死亡;

4.) 新式抗抑鬱症藥物相對舊有藥物更有效控制抑鬱症症狀,副作用亦較低,避免了服藥後精神恍惚的情況。患者必須聽從醫生指示,長期、定時、足量地服用藥物。

抑鬱症不只是一種情緒困擾,更是一種具潛在致命風險的病,絕對不容忽視。如你或你身邊的朋友出現抑鬱症狀,請不要只對他們說「樂觀點吧﹗」等的正面說話,反而要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有人願意聆聽、陪伴他們。 當然,如情況許可,及早就醫是最佳方法。

 

資料來源:腦神經專科鍾鎮邦醫生

鍾鎮邦醫生 DR. CHUNG CHUN PONG

選文來自: 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以上資料不是醫療意見,只供參考 / 資料來源 : E-Daifu.com

雙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雙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身體不適請即睇醫生,切勿延誤治療。 如資料有誤本網站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關閉

   關閉

WhatsApp 號碼:5548-8918

關閉

E-Daifu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