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中文  |  Eng
Home About Us Doctors List New Join Doctor Comment Contact Us
Doctor's Name District Category Gender Speciality
Full Name or SurnameHot Second Hot
Building Name Time Slot Date Fee Range Keyword Search
To
初瘉防再感染 膳後腸病毒
 

初瘉防再感染 膳後腸病毒

踏入夏季,乃腸病毒高峰期,腸病毒最容易入侵幼童,家長應做足預防措施,子女萬一不慎染病,病後可嘗試從飲食提升腸道健康,加上注意清潔衞生,自能幫助預防再次受感染。

平衡腸道好、壞細菌

VNS營養健康中心註冊營養師李智康表示,益生纖維和益生菌是維持腸道健康的兩大重要元素,兒童在病後,例如腸胃不適瘉後可注意適量吸收。「益生纖維有助維持腸道內好、壞細菌數量的比例,腸道好、壞細菌數量保持平衡,有助提升腸臟健康,含較多益生纖維的食物包括瓜類(節瓜、冬瓜及勝瓜等)、菇類食物,水果方面有木瓜、火龍果及奇異果等。」

至於益生菌,即好的細菌,適量吸收有助促進腸道健康。「兒童感染腸病毒後,可能會出現肚瀉,肚屙會將腸道內好、壞的細菌一併排出,故此病後注意從天然食物中攝取益生菌尤為重要。」李智康表示,食物當中的益生菌,經熱力烹煮後會被殺滅,所以最有效的攝取方法是進食乳酪食品。

食用補充品有效?

市面有售的乳果糖和益生菌等保健產品,聲稱能促進腸道健康,小孩經常進食又會否造成依賴?李智康表示,兒童進食保健產品前應該先諮詢醫生意見,根據兒童健康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食用。「乳果糖有助改善便秘,但如果無便秘就不應胡亂進食,否則容易養成依賴性。至於應否進食益生菌補充品,醫學界現時還未有定論,家長可諮詢家庭醫生意見。」

病毒誘發多種症狀

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腸病毒主要感染腸胃消化道及呼吸系統,但同時可入侵人體其他組織器官,引發不同病症,例如皮膚長紅疹、呼吸道疾病、腸胃肝發炎、心肌炎、腦膜炎、神經炎症、肌肉炎及結膜炎等。由於嬰幼兒抵抗力較差,所以受病毒感染的機會較大,而且感染後很容易產生較嚴重症狀和併發症。當中以EV-71型腸病毒最嚴重,可引致病毒性腦膜炎、腦炎、類似小兒麻痹症的病症及心肌炎等,故幼童應加倍小心防患。

日常腸胃營食

1.奇異籽沖水:奇異籽含豐富水溶性纖維,每日用一茶匙奇異籽沖水飲用,有助維持腸道細菌健康比例,強化腸臟機能。

2.乳酸飲料:市面的乳酸飲品含益生菌,有助促進腸道健康。要注意的是,部分飲品糖分偏高,家長應選擇低糖高纖的乳酸飲料,而且每天應以一支一百毫升為上限,以免吸收過量糖分,減低小朋友患蛀牙及肥胖症的風險。

3.多吃蔬果:經常吃蔬菜水果,吸收當中的水溶性纖維和非水溶性纖維,對維持腸道健康極為重要。正確食用方法是選吃不同顏色的蔬果,以吸收當中各類的營養素。

病後注意飲食

1.忌吃刺激性、過甜食物:油炸、肥膩食物及酸性食物,均不宜多吃。因為酸性食物會刺激消化系統,增加胃酸分泌,造成打嗝、胃脹及多胃氣等不適。另外,糖果、朱古力、果汁等高糖分食物,難以被消化分解,容易引起多屁等問題。

2.忌喝汽水:汽水或其他多汽的飲品都會刺激胃部,產生胃氣,增加腸胃負擔,造成腸胃不適。

3.慎食奶類食品:奶類飲品或含乳糖食品,有機會令剛康復的小朋友腸胃出現不適。 建議病瘉後數天才開始飲用少量奶類及進食含乳糖的乳製品。

家長須知

‧高峰期:腸病毒高峰期一般由初夏至秋季,亦有機會於冬季出現小高峰。

‧高危年齡:以嬰幼兒為主,據統計指,56%至97%受感染患者年齡小於十五歲,其中又以小於四歲的嬰幼兒為主。

‧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和糞便,或觸摸受染污的物件而傳播。

‧預防方法:最重要是做好個人衞生,日常用梘液潔手,打噴嚏及咳嗽時用手巾或紙巾掩住口及鼻。此外,用熱水浸泡、徹底清洗受感染幼兒的衣物,均有助減少腸病毒感染及傳播。

 

林永和醫生 DR. LAM WING WO

資料來源: 星島日報

選文來自: 香港E大夫 / 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The above information is not medical advice, for reference only / from : E-Daifu.com

This Site Does Not Provide Medical Advice
The contents of the articles from E-daifu Site are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The Content is not intended to be a substitute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diagnosis, or treatment. Always seek the advice of your physician or other qualified health provider with any questions you may have regarding a medical condition. Never disregard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or delay in seeking it because of something you have read on the E-daifu!This website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providers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Close

   Close

WhatsApp Number:5548-8918

Close

E-Daifu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