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波仔/滲藥性支架可縮短抗血小板藥療程 醫生:適合有出血風險患者
做「通波仔」手術和擲飛鏢一樣,講求專注力,須要眼定手定。所以聖保祿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鄒凱勳和全職飛鏢運動員梁雨恩(Cathy),二人相約於鏢場互相砌搓。
擲鏢除了講求技術外,一支合適的鏢亦很重要;就如通波仔手術,須要配合合適的心臟支架,以防血管再次縮窄或栓塞。鄒凱勳醫生提到,現時有某種滲藥性支架,能縮短手術後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的療程,減少病人及後進行其他手術時的出血風險。
置入支架以維持血管暢通
鄒凱勳醫生第一次擲鏢,Cathy大讚他的準繩度和力度拿捏得不錯。提到擲鏢技巧,Cathy表示:「腳部不能越過投擲線,整體節奏是先擺定姿勢,然後瞄、拉、放,即瞄準、拉手、向前投放飛鏢。以相同節奏投擲三支鏢,便較容易落在同一點上。」
Cathy指很多人誤以為擲鏢只要擲中紅心,就可以勝出。其實比賽的計分方法,不是要每次擲出高分。「例如常用的『501比賽』,開局時每人有501底分,每個回合擲三支飛鏢,分數每鏢遞減,而最先扣減至零分便勝出。因此鏢手需要掌握每個靶區代表的分數,即時計算出如何能扣減至零分。」
鄒凱勳醫生指大眾對通波仔手術同樣存有誤解:「很多人以為冠心病治療手術,即俗稱『通波仔』,只須將小球放進血管,將血管撐開便可以。其實放入小球後,還要再放入支架撐開血管,以維持血管健康,才算是完成手術。」
滲藥性支架助縮短用藥時間
鄒凱勳醫生補充,通波仔手術採用的支架有不同種類,例如金屬支架、滲藥性支架等,醫生會按患者病情需要而選用不同支架。「早前有位80歲婆婆,疫情期間經常留在家中,她大便持續出血,後來發現她患上大腸癌。而婆婆一向有心口不適的症狀,她因為突發性心臟病發被送到醫院,我們為她進行了急性通波仔手術,並放置支架。」
鄒凱勳醫生指,完成通波仔手術的患者,通常須要服食6至12個月療程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但考慮到婆婆有出血性風險,接着要做大腸手術,於是為她選用某種滲藥性支架。「有研究指出,某種滲藥性支架可縮短雙重抗血小板藥療程至一個月,那婆婆便可以盡快做手術,並減低出血性風險。」
心臟血管收窄7成須做手術
通波仔手術是微創手術,醫生會在患者的手腕上注射局部麻醉藥,然後開一個切口,經橈動脈引入導管直達心臟血管,打通血管並放置支架,患者通常翌日便可出院。
心血管疾病的常見症狀包括做運動氣喘、心口翳悶、冒汗等,但並非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都須要做通波仔手術。鄒醫生解釋,「醫生會先透過電腦掃描,了解病人三條主要心血管收窄的情況。如果血管收窄達7成或以上,便會建議病人進行導管檢查,而血氧不足的患者便須要做手術。」
鄒凱勳醫生提醒,恆常運動是保持心臟健康的有效方法,若果出現口心不適的症狀,如走路氣喘、心口翳悶,應盡早看醫生,以免延誤治療。
鄒凱勳醫生 DR. CHOW HOI FAN DANNY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更新日期 15-04-2021)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