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仔入水處理不當 恐變中耳炎
不少人游水、洗澡後,發現耳仔入水,都不太理會。有醫生指出,耳內的耳膜會阻隔外物,但如果耳膜有破損,水流入內耳則有可能引致中耳炎。另外,中醫亦提醒市民,應避免耳仔入水,以免濕潤的環境令細菌滋生,增加耳道發炎的機會。
耳朵由外耳、中耳及內耳所組成。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兼港大內外全科醫學士何學工醫生表示,所謂「耳仔入水」一般是指水進入了外耳道,他解釋,耳朵內有一層耳膜,用作收集聲音反射入腦,同時能阻隔外物,包括水;再加上耳內有耳垢,耳道亦有點彎曲,即使耳仔入水亦不會構成危險。
宜側頭讓水流出
一般人處理耳仔入水,較常用的方法是選擇用紙巾或棉花棒等物件印乾、側頭讓水流出、以風筒吹乾、或用手拍打頭部盼將水「拍出來」等。何醫生表示,在上述方法之中,較理想是側頭讓水流出,「如果沒有水流出,可能水份已被耳道內的耳垢吸收,毋須過分緊張。」
坊間有指以棉花棒清潔耳道,可能會令耳膜受損。何醫生指出,耳膜只是一層薄膜,倘遇到硬物或受到一定壓力時可被刺穿,若耳道出現破損,「聽覺會受損,如果有水流入,便有機會進入內耳,甚至引致發炎,演變成中耳炎」,所以一般不建議使用棉花棒清除耳垢,尤其是小朋友,「如果只是用作輕輕印乾水份,不是深入耳道,仍可接受。」
何醫生指出,一般情況下毋須特別清洗耳朵,「即刻意用水及肥皂沖洗耳朵」。因為用水清洗耳朵時,反而有機會增加耳仔入水機會,加上肥皂始終含有化學物,如果殘留在外耳道,日積月累更有可能引起外耳炎。他續說,一般在洗澡或洗臉時,用毛巾輕抹耳朵已可達到清潔作用。
游泳可配戴耳塞
註冊中醫師葉家豪補充,如果耳道入水,不建議用力敲打頭部,「雖然拍打頭部可能會令水份加快排出,但若果用力不當,有機會令頭頸部位的組織受傷,例如導致頸項疼痛等。」
他建議,可嘗試利用「跳躍法」使耳朵水份排出,但提醒市民,應避免耳朵經常入水,因為耳道若反覆入水,容易誘發中耳炎,建議游泳時可配戴耳塞,可減少耳道進水。
何學工醫生 DR. HO HOK KUNG MARCO
葉家豪中醫師 DR. YIP KA HO
資料來源:晴報 22-09-2020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