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內臟「移位」? 醫生:生育後會復常
孕婦需關顧的事情有不少,坊間有說法稱,母親體內的器官隨着胎兒生長,或會被逼至移位。有婦科醫生指出,子宮漸大會令體內器官之間變得擠逼,但並非移了位置,生育後便會回復正常。有中醫亦稱,生產時有機會因擠壓而出現內臟下垂,籲產前切勿操勞。
婦產科專科醫生李文軒表示,隨着胎兒逐漸生長,子宮會一同變大而擠壓附近的器官,孕婦便會感到不適;如子宮壓逼到胃部,會促使孕婦易胃脹或有反胃等情況,但並非是「移了位」,只要當生產後胎兒離開母體,壓力消失,體內器官不再受壓便會回復原貌,「以往腸、胃或腎之間有一定空間,只不過懷孕時會令它們逼在一起」。他並舉例稱,子宮後方是腸,而腸沒有特定位置,可上下移動,「當子宮漸大逼到它時,或會被逼得偏上、下或後,不是移了位置。」
子宮變大 致擠壓附近器官
外科專科醫生黃卓忠則指,懷孕過程中子宮脹大,會影響器官功能,「但並非真的將器官移了位置,只是逼開。」他亦舉例稱,一般人有盲腸炎會導致下腹痛,但有孕婦疼痛位置在腰右方,處於較高的地方。
註冊中醫師陳嬿珺表示,孕婦在生產時要將嬰兒排出體外,過程中因擠壓會出現內臟下垂的情況,「有些是子宮下垂,有些則是腸下垂」。
她指出,如年輕孕婦體質好,回復會較佳,但如屬高齡產婦,或正氣不足,生產後則更氣虛血弱,難以自行回復,「濕困較多些的女士,產後難讓身體復元,產後應多做如走路等(輕量的運動),以活動身軀。」
中醫:孕期勿操勞「耗氣」
她續指,倘有內臟移位的問題,可導致陰停、痔瘡脫肛等情況,通常會引起感染,「有時生產後正氣不足,出現陰痛,大小二便時會令子官下垂,需用手托起」,而長期不處理移位問題更會使氣機失暢,導致多種身體問題。因此,如一個月左右發現未能自行回復,便應該求醫。
陳醫師建議,孕期7個月後便要開始做好預防內臟移位的準備,生產前不要操勞以免「耗氣」,因其會易於導致內臟脫除及產後易虛脫,但需要適量的運動;而產後應多臥床休息,亦可服用生化湯,加快胎盤脫落及惡露排出,藉此令孕婦更好地恢復,減少瘀血積聚在子宮,引致氣血運行不暢致內臟移位。
產後調養
- 保持下體乾淨
- 盡量不要吹風
- 缺血氣才進補,如本身體虛者亦可以人參、北芪進補
中藥補氣助預防
註冊中醫師陳嬿珺表示,婦女在生產前可以中藥調理,主要服用補氣的藥物,使孕婦有足夠的「正氣」,如多食用黃芪、黨參有助預防。
李文軒醫生 DR. LEE MAN HIN MENELIK
黃卓忠醫生 DR. WONG CHEUK CHUNG
資料來源:晴報 20-03-2020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