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打機想輟學 中一生刀嚇父母
打機成癮正式被世界衞生組織列入精神疾病範疇,新指標將在2022年生效。有本港精神科醫生稱,近年每月平均有2至3人因打機成癮而求診,曾有35歲男士因打機而曠工,最終更導致離婚。有輔導機構表示,電競流行令小童很早已開始打機,更易沉迷;更有中一生為打機而與家長出現爭拗,甚至用刀指嚇父母,險釀成悲劇。
世衞上周六(25日)正式在瑞士日內瓦第72屆世界衞生大會上,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修訂,將遊戲障礙列入指南;各成員國可在2022年前就打機成癮制定新治療方案和預防措施。但世衞強調,僅小部分人會受遊戲障礙影響,並非所有電子遊戲愛好者都是患者。
地產男玩到被炒魷 妻離子散
本港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指出,除青少年外,不乏30、40歲人士因沉迷打機而求診︰「過去兩年平均每月有2、3人因此求診,曾有35歲男地產經紀因工時自由,以打機消磨時間,漸漸沉迷至不斷推遲開工,甚至曠工而被解僱。其妻不滿他輔導小孩做功課時仍打機,最終鬧至離婚收場。」傅醫生認為,打機成癮普遍與智能手機流行有關。「以往打機要用專門遊戲機,如無時無刻都玩難免顯得異相,但玩手機遊戲會有『掩護』,可訛稱正處理公事、覆電郵,用家心理壓力較小,更難自控。」
聖約翰座堂輔導服務行政主任陳美潞博士表示,隨着電競文化流行,被吸引的孩子愈來愈年輕︰「近年較多中一、中二學生個案,最細年僅8歲已成癮。」她解釋,小六升中一課業壓力較輕,家長管束放寬,亦催化問題。「有中一生獲父母送贈手機和電腦,本意是讓他作學習用途,豈料孩子沉迷打機,半年後更嚷着輟學,甚至動刀威脅父母。」經輔導後,男生表示並非想成為電競選手,只是沉迷於打機的快感。
電競界:非打得耐就可做選手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準博士、註冊社工謝家和說,曾有個案是13歲男生常通宵達坦打機,假日甚至花逾16小時打機,不但影響作息,亦令飲食不定時。「還有太太不滿丈夫放工後只顧打機,沒照顧孩子,影響感情。」
電競運動平台CGA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周啟康贊成世衞的新指標︰「始終長時間打機並非一件好事,尤其不少人誤會打得愈耐愈易成為電競選手。實際上職業選手每日花8至10小時的訓練,包括分析對手、研討戰術、體能和反應訓練等,絕非愈沉迷愈打得勁。」
遊戲障礙4大定義
- 對玩遊戲頻率、強度、持續時間、何時結束和終止等均缺乏自制力
- 打機為生活最優先選項,淩駕於日常活動及其他與趣
- 即使打機對社交、學習、工作、家庭等產生負面影響,仍持續甚至更投入玩遊戲
- 上述病徵持續12個月以上
資料來源:世衛
傅子健醫生指,精神科介定疾病行為往往「落後」於實況︰「像瘋狂煲劇等產生歡愉和重複性的行為,若日後能證對腦部有影響,或亦列入疾病。實際上近年研究發現打機影響青少年腦部發展,才被列入疾病。」
防打機過量有法
- 避免在幼兒期接觸打機,遊戲時宜「合家歡」參與
- 建立多元興趣,如游泳、踢波、溜冰等
- 減少使用手機時間,必要時「限時」使用
- 避免選用「無限數據」計劃,易令打機無節制
資料來源:綜合受訪者意見
傅子健醫生 DR. FU CHI KIN JACKIE
報導文章:晴報 27-05-2019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 / 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