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惡癌細胞 侵蝕年輕的胃
當大家都以為,癌症大多發生在年長人士身上,所以當自己仍是二十餘歲,年輕力壯,偶有胃痛,都以為是吃不定時之故,怎會想到,年輕的胃已出現癌變?
以下三位主人翁,最年輕的只有二十四歲,年紀最大的亦只有三十一歲,但一發現患胃癌,已是中期,並有不同程度的擴散……
四年前的一個下午,Vivian永遠無法忘記。當天她下班後在回家途中突然覺得渾身不對勁,「好唔舒服,暈陀陀似的,踏入家門後突然覺得好肚痛,於是衝入廁所……」她說,然而可怕的事情就在她解決期間發生,她突然覺胃裏一陣翻滾,如漩渦般湧起一股巨浪從喉頭衝出,她一陣暈眩後赫見地上一片腥紅……原來,她剛才吐出來的是鮮血!
半小時後,她已在家人陪同下趕到醫院急症室,醫生經初步檢查後收了她入院,翌日進行胃鏡檢查,發現胃部出現腫瘤性潰瘍,醫生立時為她取走潰瘍組織化驗。非常不幸地,醫生在兩日後告訴她,胃內的潰瘍組織證實是癌細胞,而且屬於非常兇狠、擴散速度快、容易轉移的低分化腺癌。
「醫生當時和我說是惡性腫瘤,即是癌,我當時好驚,驚到不知所措,只管哭……」Vivian向記者憶述當時情況。她記得幸好當時家人在旁為她作主,知道要排期三周再進一步檢查才能決定治療方案,為免耽誤病情,家人在朋友介紹下找到養和醫院外科陳志偉醫生。
突然知道患胃癌,對任何一位只有二十餘歲的年輕人都難以接受,Vivian說曾猛問自己過去有沒有做過任何傷害胃部健康的行為,會否是因為經常不吃早餐而傷了胃?但她沒有飲酒沒有吸煙,生活總算正常,胃癌怎麼會盯上她這個年輕人?而她最不明白的,是她從來沒有胃痛,吐血前更是完全沒有先兆,怎麼會胃內有潰瘍也沒有半點不適?
養和醫院外科醫生陳志偉說,胃癌病人大多事前曾經歷胃痛,或有時胃部隱隱作痛,進食過後或有好轉,亦有一些進食後才覺胃脹痛,故像Vivian從來沒有胃痛歷史的個案的確較少見。
由於在胃鏡檢查中她的潰瘍組織已經隆起,無法進行創傷性較小的內窺鏡胃黏膜切除手術,需採用傳統的開腹手術,將胃部癌細胞切除。陳志偉醫生說,一般胃癌手術,為了確保清除所有胃癌細胞沒有遺漏,需將腫瘤前後五厘米的胃部全切除。
「胃腫瘤有兩種方法生長,第一種是沿住胃壁生長,屬橫向發展。第二種是穿過胃壁生長,先是胃黏膜,然後黏膜下層,跟住到胃壁肌肉,再向外是腹腔,屬縱外發展。惡性細胞亦會經過淋巴轉移,如細胞侵入了血管,會經血液傳出去;另外胃癌細胞入到腹腔,亦會造成腹膜轉移,然後去到腸,去到盆腔,不斷擴散。」陳志偉醫生說。
胃癌細胞去到盆腔,如果是女性,會影響卵巢,造成類似卵巢癌的腫瘤。而胃部本身黏住好多組織,亦會沿住網膜一路向下擴散,走到腹腔位置。
清走淋巴 阻截去路
「由於胃癌有多種方法轉移,所以愈早發現愈早清除愈好,而在計劃治療時,我們最擔心亦是胃癌已出現轉移,因為到了這地步,就無法進行手術切除。」陳醫生說。
當時如何判斷胃癌有否轉移呢?「手術前會做電腦掃描,檢查胃部、腹腔、肝有否轉移,胃周圍的淋巴有否腫脹或脹大,另外亦要檢視腹膜有否轉移。不過較大的腹膜轉移,電腦掃描才能捕捉得到,如果只有體積細小的轉移,CT未必能檢視得到。」陳醫生說。
Vivian在電腦掃描中,確定沒有盆腔轉移後,陳醫生立即安排翌日為她進行胃癌切除手術。然而經過接近五小時的大手術,切除四分三胃組織及附近淋巴,包括三厘米乘三厘米的胃腫瘤,所有組織經化驗後,發現原來已出現淋巴轉移。
「處理胃癌,要連淋巴及其附近血管都清除,網膜也要取走,希望用此方法,比腫瘤行得更前,截斷所有癌細胞的去路,故圍住胃的淋巴及血管的淋巴都要清除,取走範圍相當大。」陳醫生解釋。清除胃癌手術務求徹底,不讓癌細胞有任何幸存機會,故Vivian雖然手術後發現有淋巴轉移,但因淋巴組織已切走,故可以說是徹底解除癌魔威脅。
為了減低復發機會,Vivian在手術後進行了六次化療。期間有嘔吐及輕微脫髮的副作用,但因為有家人支持,她說化療過程並不難捱。
胃痛三月 漠視貧血
另外兩位胃癌病人,分別是二十五歲的李小姐及三十一歲的張小姐。她們的情況較典型,被胃痛折磨了最少三個月。可惜在胃痛初期沒有正視,延至三個月後才發現,白白錯過了三個月的寶貴治療時機。
二十五歲的李小姐,於年前因胃痛見普通科醫生,但當時醫生除了發現她有輕微貧血外,並沒有查出她有任何不妥,而李小姐對貧血一事亦沒有跟進,結果在胃痛時好時壞,捱了三個月後再見醫生,獲轉介往見專科做胃鏡檢查時,在胃部發現一個四點五厘米乘四點五厘米潰瘍,取走組織化驗後,確定是低分化腺癌。
「當時李小姐亦立刻安排做電腦掃描,發現胃壁增厚,腫瘤旁邊更有滲潤,旁邊淋巴有脹大情況。」陳醫生說。由於李小姐的胃腫瘤已從胃壁內生長到胃壁外,淋巴更有多達十餘粒受影響,屬第三期胃癌。
由於腫瘤體積大及已出現淋巴擴散,李小姐除了要做全胃切除及清走附近淋巴外,亦需接受術後化療。然而李小姐經考慮後,最後決定以中藥調理代替化療。
幽門螺旋菌趨癌變
三十一歲的張小姐亦是捱了三個月胃痛,期間自行到藥房購買胃藥服食,胃痛時好時壞,其後因突然消瘦而的起心肝見醫生,怎知一照胃鏡即發現胃潰瘍,取組織化驗後確定是低分化腺癌,幸而腫瘤只有三點一乘一點七厘米,電腦掃描亦未發現有轉移。但由於腫瘤位置較高,故需要進行全胃切除手術,之後的化驗發現有兩粒淋巴有癌細胞。醫生為安全計,亦安排她進行術後化療及放射治療,減低復發機會。
陳志偉醫生提醒大家,別以為胃癌只發生在年長人士身上,像上述三個個案就是例子,「年輕族群都有機會患胃癌,如果你們有經常性胃痛,一定要見醫生查清楚,有需要時應進行胃鏡檢查,千萬別胡亂買胃藥服用便算!」
另外有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人士亦要特別當心,有百分之五十至七十胃癌患者,同時發現胃部有幽門螺旋桿菌,首位個案主人翁Vivian就同時發現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而目前在實驗室中,已發現該菌可增加胃癌機會,故曾發現有此菌者必須服藥徹底治療,減低癌變機會。
有胃的生活
做了部分胃切除或全胃切除的病人,術後能如常進食嗎?
陳志偉醫生說,切除部分胃或全個胃的病人,的確對日後進食有影響,但只要稍稍改變飲食習慣,很快便能適應。
「胃功能是將食物磨碎,碎食物到了腸道,由腸道分泌的酵素將食物消化,之後再由小腸吸收,所以在消化系統中,我們依靠腸道多於胃部。做了胃切除手術的康復者,仍然可以吃肉吃菜,但要少吃多餐,例如平時每日三餐,就改為一日五餐,每次進食時將食物徹底咀嚼才吞下,而每餐避免吃得太飽,基本上對飲食沒有太大影響。」
沒有胃或沒有大半個胃的胃癌康復者,最大損失可能是無法享受「扒」飯的樂趣,而一些高纖食物如柿子亦要小心,有機會因難消化而引致腸塞。
手術後化療防復發
胃癌病人在手術後多要接受化療,到底有何作用?
養和綜合腫瘤治療中心內科副主任梁惠棠醫生說,有較高復發機會的,便應考慮做術後化療,「第一、二期胃癌病人手術治癒率有九成及七成以上,復發率低,故毋須做術後治療。第二期較後期的,就應做術後化療,研究發現,術後化療或放化療,可改善長遠存率,減少復發。」梁醫生說。
術後化療目的是將可能殘留在身體的癌細胞殺死,對於有高復發風險因素的病人,包括病人因某些技術原因不容許手術做得徹底,或腫瘤已侵蝕至胃外壁,或有淋巴轉移,都應做術後化療。
胃癌病人一般要做六個月化療療程,每月首星期注射一次,之後三星期休息。完成療程後需做一次電腦掃描,之後要定期觀察,每年做一次電腦掃描。如果有其他高風險因素,就要更密切觀察。
至於哪些病人需要在化療以外再加放射治療呢?梁醫生說,如果腫瘤大,完全蝕穿出胃外面,附近淋巴有好多感染,血管有滲潤,有機會手術未必能徹底清除癌細胞,就要在化療以外再加放療。
對於已出現擴散不能做手術的病人,雖然前景悲觀,但藥物治療仍是他們生存的希望。梁醫生說,「目前用於胃癌的化療新藥物,三分一病人的腫瘤有超過百分之五十收縮,效果不錯,有百分之十以下的病人,腫瘤可以全面控制,有個別病人靠打化療針,腫瘤完全消滅。」
對於一些年輕、身體狀況較佳的胃癌後期病人,醫生或會用上三種藥物,以爭取好效果。當然病人同時服用三種藥物,副作用亦會較多,脫髮、嘔吐屬常見。
陳志偉醫生 DR. CHAN CHI WAI ANGUS
資料來源: 東周刊 10-06-2009
選文來自: 香港E大夫 / 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