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是百病之源 醫界倡正名肥胖症
不少人減肥只為外觀,卻忽略肥胖是百病之源。香港肥胖醫學會訪問一千零八名十八歲或以上人士,發現逾七成人不知道世界衞生組織已將肥胖列為疾病,亦分別三成四及兩成半的受訪者知道是以BMI和腰圍作為肥胖指標,而受訪者對肥胖可致疾病的認知不足。醫學會建議將肥胖列為「肥胖症」,以提升社會關注。
香港肥胖醫學會早前委託中文大學傳播與民間調查中心進行電話訪問,調查顯示,所有受訪者當中,四成三人會以體重定義肥胖,另有兩成八人會以個人感覺作準。
另外,只有兩成七人知道BMI是如何界定,即指數達廿三是過重,廿五是肥胖,三十或以上是嚴重肥胖。
普遍不知可致脂肪肝關節炎
對於肥胖症可導致的疾病,一半受訪者知道會導致糖尿病,四成六人知道會致高血壓,但只有分別一成六及一成三人知道會致高膽固醇和中風,其他疾病如腦血管疾病、脂肪肝、關節炎等則只有百分之八或更少人認知。
身兼學會會長的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周振中認為,適當的藥物治療可幫助減重,研究顯示一種GLP-I RAFC類藥物「利拉魯肽」,可顯著及持續地幫助減輕體重,配合低熱量飲食和運動,研究顯示可以令九成二患者的體重下降,副作用亦較其他減肥藥物小。
糖尿漢藉藥物治療大幅減磅
四十九歲任職運輸業的馮先生,外觀不算肥,但卻患有慢性病。他一天工作十三小時,三餐均外出用膳,沒時間運動。他在二○一○年被確診糖尿病,亦出現血脂紊亂和脂肪肝。他在一四年至一五年參與GLP-I RAFC類藥物及臨床藥物研究,當時血糖值由十三至十四,下跌至四至五,針劑亦能增加飽肚感,令他「食半盒飯就飽」,一年後體重由原本二百二十磅,下跌至一百七十六磅。
學會副會長、內分泌及糖尿病科專科醫生楊鐸輝表示,肥胖是「百病之源」,與多種慢性病息息相關,例如可導致心血管疾病、癌症、二型糖尿病、退化性膝關節炎等等。他建議政府多做宣傳和教育,令市民重視肥胖的健康風險,市民在日常生活亦應注意飲食及每日最少做三十分鐘運動,減少進食高糖和高熱量的食物,避免在調味料中加入茄汁、沙律醬等,能減少身體脂肪積聚。
周振中建議,為提升社會對肥胖的關注,認為應將肥胖列為「肥胖症」,例如病人的BMI達廿五或以上,或是BMI達廿三及有相關疾病,亦可稱為患有肥胖症。
周振中醫生 DR. CHOW CHUN CHUNG FRANCIS
楊鐸輝醫生 DR. YEUNG TOK FAI VINCENT
資料來源: 東方日報 27-02-2019
選文來自: 香港E大夫 / 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