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促、易倦影響旅遊意慾 患心臟衰竭仍可享受人生?
心臟由胎兒形成那一刻,就開始不停躍動,從沒歇息。受到退化或病患的影響,心臟會日漸衰弱,導致「有心無力」,未能為身體輸送足夠的血液,於是出現呼吸困難、氣促、水腫及疲倦等徵狀。只要接受藥物治療及做好自我管理,心臟衰竭患者也可以正常生活,享受人生,不但可以天天跑步做運動,也能與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旅行的樂趣。
心臟負責為全身體提供血液,當它無法輸出足夠血液供應身體所需時,便是心臟衰竭。
心力不繼 走幾步即喘不停
「心臟衰竭很常見,佔所有心臟病個案的三份一,更加佔總入院人數的1%,是成年人入院的主要原因。」心臟科專醫生劉育港指出,氣促、腳腫及疲倦乏力是心臟衰竭的常見症狀,尤其是運動時更加顯得「有心無力」,對病人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他表示,病人初期可以毫毛症狀,慢慢由運動時氣喘,到後來連休息時也氣促,「不光是追巴士,行幾步已經喘氣,上不到樓梯,甚麼事情都做不到」嚴重起來睡眠也可變差,因為心臟無力泵出血液而出現倒流回肺部引起肺積水,令病人「瞓瞓下札醒,要坐起身抖氣」。當心臟衰竭加劇時,病人更可能需要換心才能保命。
心臟衰竭帶來的種種症狀,可令病人十分辛苦,生活質素大受影響,更可能因心臟不規則而引致死亡。不少患者有心臟衰竭的病人甚至疑惑,心臟較弱能否繼續做運動,又或出門旅行或撘飛機?
病情受控 也可運動去旅行
劉醫生強調,心臟衰竭並非無藥可醫,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加上患者做好自我管理,穏定病情後即可繼續如常生活,「做得返同年齡的人可以做的事」,例如做適的運動及離港外遊等等。
例如七十歲的李伯伯,本身患有三高,部分心肌又因曾經冠心病發而壞死,一直受心臟衰竭引起的氣促及水腫等症狀困擾, 並因肺積水令睡眠大受影響,因此日常他盡少郁動,甚少走出家門。
後來他在醫生建議下使用藥物控制病情,令他可以重拾生活的步伐,不但能夠行街睇戲,更可以與家人出外旅遊,生活不再受病患限制。
心臟衰竭的治療可分為針對性及非針對性,前者是治理引致心臟衰竭的病因,例如有冠心病便做「通波仔」打通收窄的血管,心臟狹窄或倒流便要修補或換心臟,高血壓便要控制血壓等。
適當治療 改善心力
劉醫生表示,非針對性治療立要是利用抗心臟衰竭藥物,加強心臟泵血功能,減輕心肌負擔,以防止病情惡化,常用的抗心臟衰竭藥物抱括血管收縮素抑壓劑、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壓劑、β受體阻斷劑、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肰酶抑壓劑 (ARNI)等,而臨床研究顯示,較新的藥物減慢病情惡化的效果也很理想,例如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肰酶抑壓劑 (ARNI),便有醫學數據支持能把心臟衰謁病人的入院及死亡進一步減低近兩成。
除了藥物治療外,運動對於病人隠定的心臟衰竭病人也十分重要。
「運動可以改善引致心臟衰竭的風險因素,如三高及體重等等,並且可以強壯心臟肌肉,幫助發揮心臟的最佳功能,即使不能跑馬拉松,也足夠維持正常生活,將病患對心臟的影響減至最低。」劉醫生稱,每天做三十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保持身體和心臟的健康狀態,不但可以減慢病情惡化,也避免肌肉在缺乏運動下變得萎縮無力,「猶如窗較般,經常郁動不易生鏽」。
他強調,運動可以使病人「長命些、開心些」,因為它有助提升心肺功能,持續運動三個月可令肺增強三成,更要是能夠保持活動能力,不用別人照護太多。他亦建議市民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停止吸煙,盡量少飲酒,飲食宜清淡及多纖維,加上適量運動,以及預防冠心病及三高,有助減低患上心臟衰竭的機會。
心臟衰竭常見症狀:
氣促、咳嗽,運動尤甚
疲倦、乏力,精神不振
下肢腫脹、肚脹
難以平臥安睡
問問醫生 更安心
患上心臟衰竭,不等於只能留在家中,病人計劃外遊時先咨詢醫生意見,便可以更安心。
心臟科專科醫生劉育港解釋,旅行始終會對心理生理帶來壓力,尤其是生活作息與平日可能有異,因此適宜由醫生根劇病情作評估及建議。例如若病人的病情較為嚴重,便可能要避免去高原或極端環境,也未必能夠走太多樓梯或斜路;至於一些高危玩意,如笨豬跳、降落傘等,即使一般也要承受風險,如以往病人未做過就最好「謹慎啲」不必去試。
他續稱,病人在出門時當然要帶備所需的藥物,旅程中亦要量力而為,「覺得攰就要休息,唔好夾更硬嚟」,並且要有同行者為倍伴,一旦有異常症狀則要調整行程,甚至立即求醫。
劉育港醫生 DR. LAU YUK KONG
資料提供:心臟科專科醫生劉育港11-01-2019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 / 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