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年輕化 骨痛持續逾月快檢查
持續周身骨痛、抵抗力變弱,不要小覷這些普遍的症狀,這可能響起多發性骨髓瘤的警號。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是血癌的一種,癌細胞入骨入血,可破壞骨骼、免疫系統與造血功能,病人不及早接受治療,可引起腎衰竭及多種致命疾病。
本港每年平均有二百多宗多發性骨髓瘤新症,初期並無特別症狀,病因不明,是一種防不勝防的癌症。大部分病人在65歲以上病發,但近五年間45至64歲的患者升至一倍,有上升的趨勢,情況值得關注。
細胞病變影響免疫系統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血液及血液腫瘤科教授詹楚生表示,多發性骨髓瘤主要是細胞出現病變,不斷影響免疫系統,同時亦會侵蝕骨頭。「人體單克隆漿細胞的功能是製造抗體,殲滅入侵體內的病毒,是免疫系統重要的一環。反之,當異常的漿細胞增生,變成癌細胞時,會抑制骨髓正常的造血功能。病變的漿細胞沉澱在骨髓不同的地方,繼而分泌一些分子,導致有溶骨性的病變,骨內的鈣亦會溶解入血,導致高鈣的問題,令病人容易有骨折、貧血與腎衰竭等多種併發症。目前為止,多發性骨髓瘤的病因未明,但相信和生活習慣關係不大,主要亦不是受遺傳影響。」
長者不輕易察覺症狀
多發性骨髓瘤的早期症狀是骨折、骨痛、貧血或免疫功能偏低,這些是長者常有的症狀,因而長者不輕易察覺。詹教授指出,有部分病人最初出現胸口痛、腰痠骨痛,但通常不會聯想起癌症,久久未愈,輾轉間做詳細的檢查,才發現患有多發性骨髓瘤。
「近日有一位年輕病人骨痛半年,止痛藥也未能遏抑痛楚,初時以為是骨膜炎,近日做電腦掃描才發現患有多發性骨髓瘤。」詹教授建議,如果骨痛問題持續一至兩個月也未好轉,最好見見醫生,根據情況做詳細的檢查。如有需要,可根據醫生建議做深入的檢測,包括血清蛋白電泳檢查、骨髓檢查與X光造影檢測。
第三代免疫調節劑
多發性骨髓瘤在過往十年是難愈的癌症,存活期只有2至3年,但近年新的標靶藥混合治療,為病人帶來曙光。詹教授指出,以前主要以傳統的化療為一線治療,現時病人則會用混合的標靶藥物治療,先抑制癌細胞,65歲以下的病人再配合骨髓移植,存活期可延長至超過10年。「十年前,患有多發性骨髓瘤比較消極,現在的混合治療可針對壞細胞,也可治療併發症,透過免疫調節劑與蛋白解體抑製劑,可將完全緩解率由以前5%提升至大概40%。如果年輕的病人再配合骨髓移植,完全緩解率更可提升至70%至80%。」
詹教授續指,近年外國不斷有新藥研發,現在已出現第三代的免疫調節劑,醫學界正期待未來數年的抗體治療研究,新研發抗體可全身游走,尋找癌細胞的位置,未來有機會達至接近百分百的完全緩解率,希望未來多發性骨髓瘤不再是不治之症。
詹楚生教授/詹楚生醫生 DR. CHIM CHOR SANG, JAMES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血液及血液腫瘤科教授
資料來源: 都市日報 15-12-2016
選文來自: 香港E大夫 / 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