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中文  |  Eng
主頁 了解我們 醫生列表 新加入醫生 加入評論 聯絡我們
醫生姓名 地區 執業類別 性別 註冊專科
輸入全部或部份的醫生姓名爲最熱門 爲次熱門
大廈名稱 診症時間 診症日子 收費 關鍵字搜尋
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教授唐志輝
 

球類運動腦創傷

球類運動尤其足球,一向是本港中、小學生熱愛參與的運動,近年欖球更是新興的兒,可是隨愈來愈多研究指出,撞擊性運動如足球、欖球及拳擊等,對成人及青少年帶來的腦部損傷可大可小,大家確實有需要多加關注,研究是否應重新訂定進行這類運動的安全守則。

大部分研究都已證明,進行有關運動會造成肢體撞擊外,最高危是常頂頭槌會導致腦部神經組織退化問題,例如慢性創傷性腦病。研究人員將足球運動員與游泳運動員進行比較,發現游泳運動員的腦部大多完全正常,足球運動員的「腦白質纖維束」卻存在異常。神經元之間通過這些纖維束來傳遞訊息,如果腦部遭猛烈撞擊,尤其經常如此,纖維束可能斷裂。

難測撞擊力上限

現時發現,最常見的情況是腦部受到過度撞擊後,出現認知方面的疾病,包括記憶力受損、行為異常、易焦慮或抑鬱等精神問題。至於其他較輕微的症狀,有睡眠困難、頭暈和頭痛等。於現階段研究,尚未能科學化地得出安全力度上限,即低於這個限度的撞擊力可免影響腦部健康。研究員又強調,不論足球或欖球,球員之間因碰撞而引致的頭面部創傷也極普遍,鼻、眼與下顎骨折等的意外率,一般不下於下肢骨折創傷。

研究目的並非要讓參與運動的人數減少,而是要讓大家以更安全的方式進行運動,例如職業球員應徹底了解參與的風險,業餘愛好者也應認識及避免受傷。專家建議十四歲以下孩子踢足球時別頂頭槌,玩橄欖球時勿進行擒抱等高危動作。

資料來源: 星島日報 7-1-2015

選文來自: 香港E大夫 / 醫大夫

以上資料不是醫療意見,只供參考 / 資料來源 : Michelle

雙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雙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身體不適請即睇醫生,切勿延誤治療。 如資料有誤本網站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關閉

   關閉

WhatsApp 號碼:5548-8918

關閉

E-Daifu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