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 - 余嘉龍醫生 - 類固醇的光輝歷史
前陣子有調查發現,有部分在公立醫院取藥的病人,並沒有按醫生指示服藥。較多病人擔心的是類固醇,因為怕了它的副作用。
類固醇又稱肥仔丸或激素,最容易察覺的副作用是「肥仔」,亦即中央肥胖,形式體重增加和月亮面(moon face)。但讀者會否知道,美國兩位醫生因發現類固醇而得到諾貝爾獎呢?
在1930年代,類風濕關節並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當時,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馬約診所(Mayo Clinic)的Hench醫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在懷孕時或手術後的病情自然好轉,所以他估計有種天然的抗風濕物質存於身體之中,他將之名命為X物質(substance X)。同一時間,他的同事Kendall博士發現了從細小的腎上腺分泌的6種荷爾蒙,分別為化合物A至F。當Hench知道Kendall的有關研究後,便詢問他有關化合物治療類風濕關節的可能性。在1941年春天,Hench 在他的筆記寫下:不如試用化合物E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吧。
經過幾年時間,科學家終於能夠製造有關化合物用作臨床測試。在1948年秋天,第一位病人終於接受化學物E注射。3日後,關節發炎得到神奇的改善,之後的14位病人亦有同樣效果。這種化合物E,就是我們今天常用的類固醇。而由於類固醇的發現,Hench和Kendall於1950年同時獲得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作者為風濕及內科專科醫生
余嘉龍醫生 DR. YU KA LUNG CARREL
資料來源: AM730
選文來自: 香港E大夫 / 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