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中文  |  Eng
主頁 了解我們 醫生列表 新加入醫生 加入評論 聯絡我們
醫生姓名 地區 執業類別 性別 註冊專科
輸入全部或部份的醫生姓名爲最熱門 爲次熱門
大廈名稱 診症時間 診症日子 收費 關鍵字搜尋
減肥|食飯太快易致肥失智?患脂肪肝風險增23倍 食飯幾耐最好?
 

減肥|食飯太快易致肥失智?患脂肪肝風險增23 食飯幾耐最好?

你吃一頓飯都花多少時間?是狼吞虎嚥型、還是細嚼慢嚥型,根據韓國研究統計,90%的韓國人會在15分鐘內用完餐,但其實吃飯時間過短,容易導致肥胖與代謝疾病風險增加,脂肪肝更是高出23倍。

小心肥胖是吃太快吃出來!

過去早有研究指出,許多肥胖、糖尿病、腸胃疾病以及心臟病,都跟「吃太快」有關,也幾乎是現代人的常見的問題之一。《國際肥胖期刊》曾統計,把吃飯速度快跟吃飯速度慢的人相比,吃快的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平均多了1.78。

根據韓國脂質動脈硬化學會發表的研究,其中對8,775人用餐時間進行分析,只有10%的人吃飯超過15分鐘,36.2%的人用餐時間在10-15分鐘,其中最常見44.4%的人是用餐5-10分鐘之間。

吃得慢才會吃得少!15分鐘才會分泌「瘦蛋白」

當人狼吞虎嚥地進食時,食物沒有經過充分的咀嚼,停在胃中停留時間變長,會分泌更多胃酸讓消化功能下降,除了損傷表層粘膜外,也有可能造成慢性炎症,韓國江原大學醫療管理學教授趙熙淑指出:「特別是用餐時間不到5分鐘的人罹患異常血脂症的風險會增加1.8倍,脂肪肝風險是23倍。」

為什麼吃得慢那麼重要,因為其實能幫助增加飽足感、抑制食慾的瘦蛋白,會在開始吃飯後15分鐘才會慢慢開始分泌。因此在15分鐘內提前就把飯吃完,瘦蛋白就不會被分泌出來,會讓人感到不飽,反而有機會導致暴飲暴食,卡路里反而攝入攝取更多。

食物應咀嚼約20-30次 同時刺激大腦皮層

韓國國民健康保險醫院的家庭醫學教授崔英恩建議:「食物應長時間咀嚼約20至30次,讓食物變得細碎,同時增加唾液的分泌,使磨碎的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更重要的是咀嚼過程還能夠刺激大腦向胃腸發出信號。

因為咀嚼食物對大腦健康相對重要,不僅可以刺激大腦皮層,增加大腦的血流量,並向腦細胞提供足夠的氧氣和營養,從而降低失智症風險。過去更有一些研究表明,咀嚼習慣較差的人更容易患失智症

因此從今天開始,不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慢慢吃就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健康。

參考資料:비만·당뇨 부르는 후다닥 식사… 10명 중 9명 “15분내 끝”

 

資料來源:香港01 (05-12-2020)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以上資料不是醫療意見,只供參考 / 資料來源 :

雙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雙關醫護資訊。
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
如身體不適請即睇醫生,切勿延誤治療。 如資料有誤本網站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

     
   關閉

   關閉

WhatsApp 號碼:5548-8918

關閉

E-Daifu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