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的迷思
健康食品大行其道,相信大家都曾經聽聞某健康食品不錯,但自己服用後卻未見功效,到底是甚麼原因?
健康食品不像藥物般受嚴格監管。坊間有不少健康食品其實從未經過任何研究驗證其功效,有的或許只是細胞模型上的研究。在缺乏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的情況下,評價其功效實在言之尚早。健康食品和其他藥物一樣,不論在細胞實驗階段作用有多強,只要在口服後不被腸道吸收,便無法被送到身體內的目標器官,產生預期作用。
事實上並非所有健康食品聲稱的有效成分都能被腸道吸收。最典型的例子是蛋白質或多醣,要不是分子結構太大而不容易穿越腸道內膜,就是被腸胃內的酶消化分解而失去原有的形態,導致效果盡失。其實醫學上有不少藥品屬於大分子,例如抗體、胰島素、類肝素等,但它們都是採用注射形式直接讓藥物進入體內來治療疾病,或用於皮膚表面。縱使有其他可能性,例如這些大分子與腸道菌群之間或有相互作用,產生可被腸道吸收的有用物質,但這理論仍有待科學研究來證實。
另外,服食健康食品後感到身體狀況有改善,有時是學術研究常說的「安慰劑效果」——當病人服用沒有藥物成分的錠劑或膠囊時,因為心中存有「錠劑或膠囊應該有效果」的信念,而主觀覺得症狀得到改善。同樣道理,基於「服用了昂貴的健康食品,總會有點效果吧」的信念,而覺得身體變好時,或多或少也是安慰劑效果使然。
話雖如此,健康食品的功效絕不能完全被否定。那麼市民該如何選擇?又應否相信網上資料?其實很多學術機構及組織都有進行關於健康食品功效、安全及品質方面的研究,不少高水平的研究結果更在權威醫學期刊上報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請教藥劑師或醫生,再作決定。
作者為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梁栢行博士
資料來源:am730 (13-02-2023)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