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E-Daifu

最新文章

中文  
夏至2024|夏至養生飲食指南:吹冷氣多皮膚差?五款食物保嫩滑肌膚
滑鼠手初期手指麻痹刺痛 高危族: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 認識腕管綜合徵
胰臟癌影響消化易致營養不足 體力不夠難應付
無端端「爆肺」?
談痛說情:強忍痛症加劇失眠 惡性循環
 【關注多發性硬化症】徵狀千變萬化及早治療減低不適及殘障風險

【關注多發性硬化症】徵狀千變萬化及早治療減低不適及殘障風險

每年5月30日是「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是腦神經科疾病的一種,在香港並不常見,加上它的病徵跟其他疾病相似,故不容易被診斷。腦科疾病如中風或認知障礙症多數發生在長者身上,惟多發性硬化症的病發年齡一般介乎20至40歲。由於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身神經細胞,導致神經信號無法正常地傳遞,因而出現各種徵狀,如手腳無力或麻痹、視力模糊、言語障礙等。此疾病所影響的身體功能可以十分廣泛,及早診斷及治療有助紓解徵狀,加快復發後的康復進程,令患者可盡快重回正常生活。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醫生指,當免疫系統功能失調,免疫細胞會錯誤地攻擊中樞神經的髓鞘(Myelin sheath),引起發炎。髓鞘是包裹大腦神經元軸突(Axon)的外膜,功能像電線的絕緣體,能有效加速神經信號的傳導。它一旦受損會影響神經信號的傳送,導致不同的徵狀出現,最終可能導致神經系統永久性損傷或退化。

多發性硬化症特質:病徵多樣、多次復發 

邵醫生解釋,「多發性」的意思是指每次病發都可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不同部位,包括視神經、大腦、小腦、腦幹或脊髓等,病發後有機會再復發;而「硬化」是指中樞神經出現炎症受損後形成的斑塊。多發性硬化症女性和男性患者的比率大概為3比1,白種人的患病率較亞洲人高。發病的確實成因未明,而遺傳因素、居住在較高緯度和日照少的地方,甚或是過去曾受某類病毒感染,都有較高的病發機會。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徵因人而異,並取決於患者哪個部位的中樞神經受損。若視覺神經受損,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眼部疼痛、難以分辨顏色,甚至失明等。至於中樞神經或脊髓出現炎症則會導致手腳無力、麻痹或大小二便受影響;腦幹發炎會導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及視覺出現重影。一般情况下,患者每次病發只會影響某一部位,當有超過一個部位受影響時,病情已屬嚴重。 

因此當出現上述病徵,而且病情持續,便應盡快找醫生檢查清楚找出原因,及早接受治療。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徵因人而異,取決於患者哪個部位的中樞神經受損,若視覺神經受損,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眼部疼痛;中樞神經或脊髓出現炎症則會導致手腳無力、麻痹等……

病發次數增 逐步影響身體機能 

多發性硬化症早期多屬於「復發緩解型」(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RRMS),即病人在第一次病發之後,或會有一段時間完全沒有病徵,到下次病發時,體內可能已有多於一處曾經出現過炎症,影響身體機能。邵醫生指,早期病發時身體的修復機制,會使輕微病徵慢慢消退,令患者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隨着病發次數增加,身體的修復機能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病徵及殘障程度亦會日趨嚴重,這階段稱為「繼發進展型」(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SPMS)。一般由「復發緩解期」發展至「繼發進展型」的多發性硬化症,過程大約20年。邵醫生表示,踏入「繼發進展型」階段的患者其復發頻率較少,甚至不會復發,但腦部的修復功能經已耗損,腦神經細胞會慢慢衰退及死亡。殘障慢慢累積,身體機能退化令活動能力大受影響,患者可能需要用上輔助工具如輪椅,甚至大、小便功能出現障礙,需要別人協助。 

藥物及規律生活有助減輕病情 

縱然多發性硬化症暫時未能根治,患者仍可透過不同的方法,緩解不適和加快康復,改善生活質素。 

邵醫生表示,急性發作時可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加快復原的速度,長期就要接受改善病情藥物的治療。現時已有超過20種不同的口服藥及效力較強的注射針劑,可以減少復發頻率和延緩殘障程度。除此之外,醫生也會處方一些適用於紓緩痛症、麻痺感,或減低影響大小便功能等徵狀的藥物,目標是希望減輕患者的身心不適。 

飲食宜三低一高 作息定時免過勞

飲食方面,雖然暫時沒有證據顯示哪些食物有助減低病發,但患者應遵從「三低一高」,即減少糖、鹽及脂肪的攝取,多進食蔬菜和水果,對健康亦有幫助。另外,進行適量運動,加強呼吸及肌肉訓練,有助改善肌肉張力、平衡和協調性。患者還要注意作息定時、確保充足睡眠,避免過度疲勞及精神受壓,亦有助紓緩徵狀。

 

邵家樂醫生 DR. SHIU KA LOCK

資料來源:明報健康網 28-05-2024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This Site Does Not Provide Medical Advice
The contents of the articles from E-daifu Site are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The Content is not intended to be a substitute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diagnosis, or treatment. Always seek the advice of your physician or other qualified health provider with any questions you may have regarding a medical condition. Never disregard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or delay in seeking it because of something you have read on the E-daifu!This website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providers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