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玩失調症】打機是一種病?
新聞報道,世界衛生組織近日宣布,將沉迷電玩定性為精神病,「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亦成為新一版《國際疾病分類表》(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Edition, ICD-11)中的正式醫學診斷。決定引起全球電玩愛好者熱議。難道,打機也被視為一種病?
莫非,天下父母在禁制子女打機,又多了一個振振有詞的理由?
隨著互聯網興起,電子產品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電玩成為重要的娛樂方式,虛擬世界比現實更刺激吸引,令人流連忘返。學術界多年前已留意到沉迷上網行為背後的腦神經學機制,實與物質成癮(addiction,如藥物、酒精)本質上沒有分別。只是上網行為涵蓋廣泛,難以就哪一種行為、發展至哪個程度才算病態作出定奪。近至2013年美國精神科學會出版的《診斷及統計手冊 – 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5th Edition, DSM-5),只把沉迷網路遊戲的行為列為「有待更多硏究確認」的情況,未介定其為一獨立的病症。到去年九月世衞會議總結多方數據和專家意見,才通過「電玩失調症」的定義,並在今年五月底正式公布。
根據ICD-11的定義,電玩失調是在打機頻率、時間長度、起屹、處境上缺乏控制;把打機的優先順序凌駕於日常作息和其他興趣上;並因打機過度在身心社交、學業或工作上造成負面影響,有關情況須持續最少十二個月,診斷方才成立。
年前在羣育學校當輔導義工時,接觸過一個因沉迷打機而荒廢學業的初中男生。他說早就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子,但打機卻是有點天份,可以廢寢忘食地打也樂此不疲,並以成為職業電競選手成為目標。
不想開口就潑冷水,但有些忠告始終要跟小伙子說一遍
追夢不是問題,只是要知夢應要怎樣去追。曾看過一套關於競選手的紀錄片,得知要成為職業選手,要有穏定的心理質素,能有條理地管理時間和作息,有高度紀律和恆心,才有機會脫穎而出;那些只「得鋪癮」的,斷不能成為高手。
所以,傳統運動也好、新興競技也好,技巧的磨練無疑重要,但更要緊的就是懂得掌管自己的生活,否則寸步難行。
忠言逆耳,不可說多過一次;只盼小子有所領悟,修心養性,他日修成正果,得嘗所願,善哉!善哉!
撰文:兒科專科醫生馮偉正
馮偉正醫生 DR. FUNG WAI CHING AURELIUS
資料來源:香港01 (02-07-2019)
選文來自: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