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E-Daifu

最新文章

中文  
夏至2024|夏至養生飲食指南:吹冷氣多皮膚差?五款食物保嫩滑肌膚
滑鼠手初期手指麻痹刺痛 高危族: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 認識腕管綜合徵
胰臟癌影響消化易致營養不足 體力不夠難應付
無端端「爆肺」?
談痛說情:強忍痛症加劇失眠 惡性循環
 輕鬆小運動KO坐骨神經痛

輕鬆小運動KO坐骨神經痛

腰痠背痛是現代都市人的普遍問題,當中有些人腰或臀部出現痛楚,便以為自己患上坐骨神經痛,但事實上卻可能只是腰肌痛。其實坐骨神經痛只是痛楚的統稱,而不是一種病症,引致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則有幾種,必須了解清楚痛楚的成因,才能對症採取治療方法,以及進行一些紓緩動作以減低痛楚。

由腰痛到落腳

一般來說,坐骨神經痛是一種痛的感覺,是神經線受到壓迫所引發的病徵,而不是病因,患者通常會感到腰椎第四至第五節開始出現痛楚,一路伸延至盆骨、髖骨、大腿、小腿以至腳跟。註冊脊醫伍兆聰指,患者通常會感到腰椎至腳麻痹刺痛,又或一邊下半身感到乏力,如果長時間不理會,最嚴重或會令整條腿失去知覺,不過,這種情況則較為罕見。伍兆聰說:「由於坐骨神經用以控制雙腳活動能力,因此痛楚會延伸落腳,坐骨神經痛本身只是痛楚的感覺,背後的原因卻有很多。」

常見原因各不同

最常見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包括腰部椎管狹窄症及椎間盤突出兩種,伍兆聰指出,腰部椎管狹窄症多數出現於50歲以上人士身上,患者因為腰部脊椎的老化或骨質疏鬆症等原因,使脊椎受損、變窄而產生毛病,椎管變窄後馬尾或神經根受到壓迫,而造成腰痛或下肢疼痛的情況。伍兆聰解釋:「中高齡患者較多,是因隨着年齡增長,脊椎骨老化變形且韌帶增厚,導致椎管的空間變窄而引發腰部椎管狹窄症。此病的特徵是身體向後仰時,疼痛情況會加劇。」

另一種是椎間盤突出所引致的坐骨神經痛,由於從20歲左右開始,腰部椎間盤內的膠狀髓核的水分會減少,到了30歲左右,纖維環的水分也會跟着減少,整個椎間盤的彈力便會逐漸消失,這就是椎間盤的老化現象。伍兆聰說:「由於椎間盤的形狀是前厚後薄的,因此當脊椎向前彎曲時,便會將髓核向後推擠,後方較薄的纖維環就會因此而承受壓力,形成突出。若因此造成纖維環破損而導致髓核被擠壓出去,就會使椎間盤突出。突出的椎間盤會壓迫馬尾或神經根,引起發炎並產生疼痛。」

此外,還有一種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因,是稱為梨狀肌症候群的病症,伍兆聰表示梨狀肌位於盆骨中,是負責連接薦骨、薦髂關節和髂骨的肌肉。坐骨神經就是經過梨狀肌往下肢延伸而去的,因此當梨狀肌緊縮時坐骨神經就會受到壓迫,因而導致痛楚。另外,盆骨錯位也是其中一個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不過其所產生的痛楚較輕微,並且易於解決。

按徵狀作治療

檢查患者是否有坐骨神經痛,脊醫會先向病人查問病歷,以及日常工作、走路或坐姿,再以手法測試下肢肌肉,並以X光檢查脊椎間的距離及弧度,假如患者有椎間盤突出或腰椎管狹窄,則再以磁力共振作偵測,查看椎間盤突出的程度,以及其壓住神經根的嚴重程度。經過檢查確定患者受何種問題引發坐骨神經痛,便可因應徵狀作相應治療,伍兆聰指,若患者因盆骨錯位或梨狀肌症候群影響,可以手法治療、物理治療或衝擊波治療,以紓緩坐骨神經周邊筋腱的炎症。

至於椎間盤突出或腰椎管狹窄,則可以腰椎減壓治療,或高能量激光治療,來解決相關的病症。伍兆聰建議患者可以透過運動紓緩痛楚,並在完成治療後,進行強化腰臀的運動,因為當肌肉夠強化的時候,便可鞏固盆骨及腰椎的穩定性,惟避免椎間盤再度突出,患者需於感到神經痛得到改善或變輕微時,才可進行強化運動。

運動紓緩痛楚:抱膝,適用於腰部椎管狹窄症

將雙腳膝蓋彎曲靠近胸口,身體向上捲起至頭部貼近膝蓋,恍如嬰兒捲曲一般,重複4次。重複10回為1組,1天做2組。

趴姿後彎,適合腰椎間盤突出

採半趴姿態,腹部靠在地板上,手肘彎曲,上半身向後仰。然後,背部不出力,手肘慢慢伸直,將上半身挺起,並讓腰部後仰幾秒鐘。接着手腕慢慢伸直,慢慢增加腰部的彎曲幅度。重複10回為1組,1天做2組。

橋式,適合盆骨錯位

躺在地上,雙腳彎曲雙手自然放下,深呼吸預備。開始時,腹部用力讓身體從尾龍骨一節一節抬起,吸氣並讓肩胛骨抬起一半時停留。再吸氣,然後雙手向上舉,並讓下巴和身體間留有一點距離。最後呼氣,手慢慢下垂,身體放鬆至開始姿勢。重複10回為1組,1天做2組。

 

伍兆聰脊醫 DR. NG SIU CHUNG, NATHAN

資料來源: 昔日太陽 09-10-2014

選文來自: 香港E大夫/醫大夫

 

 

E大夫醫生網是香港人最喜愛的醫療網站

E-Daifu.com


This Site Does Not Provide Medical Advice
The contents of the articles from E-daifu Site are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The Content is not intended to be a substitute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diagnosis, or treatment. Always seek the advice of your physician or other qualified health provider with any questions you may have regarding a medical condition. Never disregard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or delay in seeking it because of something you have read on the E-daifu!This website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providers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